本帖最後由 rixq 於 2022-8-10 16:44 編輯
如果考慮最終接受器官的細胞分布密度是有上限的物理事實,訊號終究免不了得經過取樣的步驟。用人來腦補其間不連續的資料點,或用類神經的演算法來補,結果差異可能真的不大。
Retina 顯示器號稱提供超過視網膜神經能分辨的解析度,讓肉眼看不到像素之間的間隔。錄音的取樣率,也早已超過一般人耳能分辨的程度了。
當然,解像度只是經驗的一個維度:其他像色彩、深度、方向性,以及其他器官同時感知(比方說,皮膚感到陽光的灼熱是有陽光風景經驗的一部分;或是身體感受到低音的震動等),都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倒是人很會腦補,所以也沒問題。以前比現在 VR 簡陋多的 3D 眼鏡,就可以讓人嚇到跌下座位了。
或是小劇場裡的陽春背景道具,只要演技好,也不會讓人難以入戲。
如果換成維基裡那個樣子的話只會讓在下想把瑞士刀射過去啊。
人家理個髮型表達自己就天外飛來一刀,太慘了!
影評有好有壞,即便好的,也一定會有我認同與不認同的。我倒是喜歡聽到不同的感想。
歐美人始終只會看到臥虎藏龍裡神奇的功夫但是感受不到何謂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啊
跨文化深度欣賞真的很難。
武俠片裡,我們看一個人在打坐,額頭冒汗,很容易知道這個人要嘛在療傷,或是內功要突破到下一層了。但沒有這些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以為這個人做惡夢做到盜汗。
說到不同文化下的感情模式,我想到候文詠有次演講提到,老一輩的人表達愛習慣用罵的。他舉了一個很鮮活的例子:
先生說:「咳咳咳,咳咳咳!只會在那裡咳咳咳!啊是沒有給妳錢去看醫生喔?」然後太太的解讀是「啊,他果然很關心我」
這對其他文化的人來說,也不可思議!
不過,反過來我看其他文化的作品也一樣。
我看日本的作品,也常常覺得隔了一層膜。尤其對這個文化的家庭倫理、社會結構、人際模式,甚至於整個民族從帝國到戰敗過程中共同經歷的沈痛與轉化,總感覺缺了某種深度的理解與體驗。語言的隔閡,也讓我對日語表達節奏不同的感覺,一直停留在很粗淺異國風味式的程度。
即使是英美作品,學了那麼久的英文,還是會遇到不知道的希臘羅馬神話典故、止於字面理解的聖經引句、某流行歌的台詞的變體幽默、政治分野及經濟階級間的矛盾心態。
比方說,前陣子看的《 律政巨人》,雖然能簡單把標題理解為小蝦米對大鯨魚,但花了時間查了典故,才對主角的落魄與執著,有深一點的體會。
如果前幾天剛過完七夕是恭喜脫單的話,8/8就是該忍沒忍該在牆上不在牆上恭喜出現兩條線當爸爸,然後懷胎九個月又十天加減個幾天到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恭喜當媽媽,這是冥冥之中節日自有安排還是在下不小心算出不該算的天機了!?
然後再經過快一年,嬰兒變幼兒,可以開始過兒童節。
如果計畫是該忍,那應該有五條線。手裡兩條,額上三條。
您好!您暫時不能瀏覽帖子的全部內容,請 登錄 | 沒有帳號? 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