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rixq 於 2022-8-3 06:39 編輯
這裡一天只能一帖,我就隨性合著回。
這個作為童謠實在很勁爆!比起來,我們小時候受的的教育,在這方面實在是大開倒車。
把幾首歌各節錄一部分重組,在精神上反而像是 5 remix。2 mix tape 比較像是以前夜市買到的《80 年代西洋金曲》,或是《廣告主題金曲》之類的。
您講的這個讓我想起
以前聽過的一個帶子,也是各個曲子各節一段再拼成新的,不過這是
真人去重演奏。
只有當下剛轉完錄數位檔聽效果時有用手機APP辨識曲目,然後在手機上搜尋曲名
如果經過重組,原曲的調與速度可能都變了。這種,用歌詞找找。或是
哼旋律來找。會抓旋律的話,還有
更精確的資料庫(也可以用節奏找)。
可以考慮用
RAID。重要的,可以考慮燒成光碟。或是去買雲端的備份服務。有隱私考量,可以先編碼。
如果是公共財,可以上傳到 archive.org 上,存給大雄的曾孫。
發現只能在YT上聽到部份原曲但是找不到無損壓縮檔可抓
這個坑很深啊!
下面是我回頭是岸的心路歷程,僅供參考。
現今的壓縮技術有使用
心理聲學,高bps下,其實人耳可以辨別的失真極其有限。
一般消費者買到沒壓縮的音樂 CD,也只有 44.1 KHz,那是從過去錄音室 48 KHz 降率取樣的結果;現在錄音室用 96 KHz,甚至 192 KHz 錄音,中間加入各種處理,一步步失真,最後製作人再從各種差異不多的版本中(很多時候,只是顯示上數字的不同,自己耳朵都聽不出來了),看心情選一種定案。然後,為了能賣,再加一道步驟 (
mastering),讓這個音檔能在大眾市場上
大部分的喇叭或耳機上聽來不會太爛。經過這麼多,錄音室最終版母帶,也還是得再降回低取樣率的成品便於流通。
上次聊到第一次接觸作品時,聽眾或觀眾的經驗很獨特。那麼,音樂從演奏者選擇的詮釋、錄音、混音、製作、重取樣、DAC、喇叭、環境、聽者身心狀況,一步步都有人事物有意或無意的變異,由此看來,hi-fi 的 fidelity,其實真的是行銷名詞。
不失「真」是誰的真?壓母帶前一刻錄音室監聽器放出來製作人自己聽到的那個才是真嗎?那如果製作人設備升級之後怎麼辦?
所以建議兩種動物雙管齊下,疾疾咕狗來、去去鴨鴨走、雙效效果好。
承認吧!您就是台灣那些經典廣告台詞的寫手!
除非是很早期從類比媒體轉來的內容,或是影片用不同片源接起來,否則字幕在速度上應該很少會愈來愈快。比較可能是因為影格率不同,等倍差讓時間看來起來愈差愈多的錯覺(甲1分鐘跑200公尺,乙1分鐘跑300公尺,在第1分鐘末,他們距離是100公尺,但到第8.5分鐘時,距離已增加到850公尺,但乙並沒有愈跑愈快)。
對了,之前有一點沒講清楚。srt 格式以時間標示,所以不會有縮放的問題。但其他格式有的是以影格索引來標示,不少字幕在自動轉檔的過程中設錯影格率,最後轉出來的 srt 就是錯的了。要校正這些 srt 檔,就得縮放了。
平移和縮放應該可以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只要影片內容一樣,影片和字幕頭尾拉齊,上次分享的外掛就可以全部對好。
不過,的確還是有字幕在一開始製作時就沒有好好對齊。這種的,大概就要靠像您這樣的大善人來造福大眾了。
話說回來,近年來,用AI來聽寫,並對準時間軸的方法 Youtube 已在用,也有人自己發展開源的工具(
其中一例)。如果是自己製作的影片(擁有版權),可以上傳到 Youtube 上,然後再下載 Youtube 自動製造出來的字幕或翻譯,再做微小修訂,省事很多。自動翻譯字幕
也有工具。
追達求雅,尤其您是慢工出細活,製作精品流芳,目前的自動工具暫時還做不到您這種高品質。
對了,之前還沒注意到站上還有那個區,看您連結才知道。感謝!
您有沒有看過
新版的馬蓋先?比起舊版,它更誇張,神奇程度可比伙計幫李麥克把喇叭鎖搖控開鎖。雖然他們有
出本書介紹一些概念,但從概念到實踐的差別,比舊版大太多。這本書倒像是給學校理化老師拿來騙學生要用功讀書的參考書。
舊版雖然演技很好笑,但整個節目製作充滿獨特性與理想性。新版在情節上複雜與緊湊很多,但受到整個動作片風潮影響太大,反而覺得不特別。
海王子、恐龍救生隊、靈犬雪莉、北海小英雄等等。懷舊情下,我反而更想找到原來的中文配音(馬蓋先也是)。看原版是欣賞作品,看電視台改的版本,則是重溫舊夢啊。
R大抱歉,敲文完要回覆時顯示“抱歉,您填寫的內容包含不良信息而無法提交 ”,查半天不知是哪裡出現問題,只好明天再回覆了。
別這麼說。我們隨便聊聊,輕輕鬆鬆。有時間就回回,沒時間就迴迴。
我如果很久沒回,也別介意。要不生活忙,要不工作忙,要不都不忙跑去玩,或是可能我先走一步。一切隨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