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Albar 於 2013-2-28 00:40 編輯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藥物雖能治病,但也要注意其副作用,一般民眾常誤以為中藥的藥性緩和,沒有副作用,
西藥藥性強烈,副作用較大,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民眾對於中藥,尤其是草藥,普遍警覺性不夠,
大多還是停留在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觀念,
顯示民眾的用藥常識仍有待加強。
中藥是否會產生毒性,完全在於用法是否恰當。
使用時機不對,用了有害; 藥不對證,用了有害;用量不對,也是有害。
所以,中藥仍然是藥,使用前還是應該由專業的醫藥人員來把關,盲目使用只會害人害己。
有些民眾對中藥容易產生誤解,茲說明如下。
藥不對證:
中醫治病必先「辨證論治」,就是要先辨明患者的症狀,才能對證下藥。
使用中藥必須視當時病人的症狀,例如,
感冒有分寒熱證,熱證需用銀翹散,寒證可用麻黃湯,若寒熱不分,就可能會使病加速惡化。
又如,臨床症狀須分表證或裡證,如果表證未除,裡證又急者,宜用和解法。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有極大的不同。
同樣是糖尿病的病人,西醫用藥不外是口服降血糖藥或是注射胰島素,
但中藥的糖尿病則分為「上消」、「中消」及「下消」,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對於中藥千萬不要存有「一藥治百病」的誤解。
使用時機不對:
任何的疾病都有其一定的病程,不同階段的症狀也不盡相同,
例如四物湯,許多人都有使用四物湯的經驗,尤其是婦女月事過後,
但四物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就算是要用,時機也很重要;
月事剛來時,最好不要用, 用了可能會使經血排除不盡,最好等月事後再用2-3 帖即可,不必一直服用。
有些人在大病過後,可能會服用補益之劑,尤其是補中益氣湯或是四物湯,
但是, 這些補益之劑,必須等待邪氣(例如感染)完全去除後才可使用。
一般民眾就常了解不清而一味進補,其結果可能加速疾病惡化。
劑量不對:
這也是民眾常犯的錯誤。
以四物湯為例,四物湯的組成為當歸、川芎、地黃及芍藥。
血虛的人,補血需要多加一點當歸,甚至重用地黃;
血氣不通者,川芎用量可以多一點,有熱證者,地黃不要用熟地黃,要改用乾地黃;
氣虛的病人,還要加入人參或是黃耆,甚至是加入四君子湯。
但是大部分的民眾可能寒熱不分,誤以為氣虛就是血虛。
民眾之所以會對中藥產生上述的誤解,大多是來自於長久以來認為傳統中藥「醫食同源」的觀念,
醫食同源其實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
民眾如果缺乏對中醫藥學的基本觀念,
最好還是先請專業的中醫師診治過後,了解體質再對症開方為宜。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