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台灣十大死因與防治

[複製連結] 查看: 217|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jes9566659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2 10:45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感謝范兄聖杰 提供


台灣四十年來十大死因已由傳統的傳染病為主,轉變為以慢性退化性疾病
和事故傷害為主。由於衛生署推動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工作已漸收成效,
以及交通宣導得宜,降低了道路事故之發生,使死亡率得以降低。然而由
於社會環境急遽變遷,適應不良民眾憂鬱心態日益嚴重,伴隨的自殺事件
日增是值得注意的重點;而有鑑於吸菸人口與日俱增,其累積成對肺的傷
害將使肺癌死亡數上升,將是未來應及早防範的另一重點工作。

四十年來,台灣地區十大死因有很大的改變,以前主要死因是傳染病,目
前轉變為慢性、退化性疾病,民國71年起,癌症已成為我國十大死因頭號
殺手,86年有兩萬九千多人死於癌症,平均每1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
你我身邊隨時有人蒙上癌症陰影。

根據衛生署最新完成的民國86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依然高居首
位,而民國 84年癌症登記報告分析,癌症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170人,較
民國83年每十萬人口153人暴增,男性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184人,女性為
154人,男性癌症平均發生率是女性的1.2倍。

男女癌症發生部位,男性前五大癌症為肝癌、肺癌、結腸直腸癌、胃癌及
口腔癌;女性為子宮頸癌、乳癌、結腸直腸癌、肺癌及肝癌,不論男女,
癌症的排名順序與民國83年相同,但近年來口腔癌成長速度最為驚人。

衛生署還完成十年來國人癌症死亡率比較,雖然我國癌症死亡率比先進國
家低,但國人癌症死亡率成長五成,同時發現乳癌、口腔癌及攝護腺癌有
年輕化的趨勢,十大癌症中,只有胃癌死亡率減少。

衛生署統計室分析民國76年及86年國人主要癌症死亡率,發現86年肺癌首
度超越肝癌,成為癌症死因之首,目前肺癌及肝癌死亡人數已占癌症總死
亡人數四成,近十年肺癌每十萬人口死亡數增加 11.36人,肝癌每十萬人
口死亡數增加9.31人。

另外,隨著國人生活改善,營養狀況變好,胃癌死亡率明顯減少,占癌症
死因順位從第三位降至第四位,是十大癌症死因中,死亡率唯一呈負成長
的癌症。

女性癌症方面,乳癌為國人癌症死因第五位,十年來女性乳癌死亡率由每
十萬人口5人增至10.20人,如果死亡率成長幅度不變,十年後,乳癌的死
亡率可能超過結腸直腸癌死亡率,乳癌死亡率節節上升主因是,乳癌有年
輕化趨勢。

相對較下,子宮頸癌在宣導子宮頸抹片檢查好處下,死亡率獲得控制,十
年來死亡率由每萬人口9.08人微升至9.76人。

男性癌症部分,口腔癌及攝護腺癌有後來居上的情形,口腔癌從民國71年
起即明顯增加,十年來死亡人數增加 1.5倍,且有年輕化現象;以前稱為
「長壽病」的攝護腺癌,十年來死亡率也增加 2.2倍,這是因為攝護腺癌
有年齡層下降的情形,導致死亡率上升。

菸、酒、檳榔不離手的男性,小心癌症找上你。根據衛生署公布84年癌症
登記報告顯示,男性有14種癌症的發生率均高於女性。中研院院士、台大
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陳建仁分析84年癌症登記報告,喉癌、食道癌、口腔
癌、肝癌、鼻咽癌、膀胱癌、肺癌、胃癌、胰臟癌、淋巴癌、白血病、腦
癌、腎臟癌、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均超過女性,只有膽囊癌與皮膚癌發生率
,男女相同,甲狀腺癌是女性唯一發生率高於男性的癌症,因為女性甲狀
腺疾病罹患率向來高於男性。

男女癌症發生率差異最大的前五大癌症,男女性別比率分別是,喉癌是13.9
倍、食道癌9.4倍、口腔癌8.4倍、肝癌2.9倍、鼻咽癌2.5倍,這些癌症與
男性吸菸、嚼檳榔、飲食情形較多有關;以肝癌來說,國人肝癌發生多與
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又研究顯示,抽菸也會加速肝炎病毒破壞肝
臟。

形成癌症的原因非常複雜,但大致上與人們後天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息息相
關,致癌因子有化學物、物理性、病毒性……等,癌症與飲食最引人關心
,「吃什麼可以防癌」也是民眾追逐的健康新知。目前癌症醫學專家們大
致認為,全世界所有的惡性腫瘤中,大約 1/3至1/2的比率(視癌病的分類
及人種、地域不同)因為日常飲食的致癌因素引起。

長久以來,流行病學專家也指出,某些癌症的罹患率在不同國家中有很大
的差異,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食物攝取種類不同,引發的癌症也不
盡相同。

比如說,日本胃癌死亡人數占全日本癌病第一位,相反地,胃癌的死亡率
在美國卻是相當低,從冰箱發明後,胃癌的死亡率更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第一代的日本移民到美國後,雖然飲食習慣及環境改變,其胃癌罹患率不
會因此下降,一直要等到他們的下一代成年後,才能看到有降低的趨勢。
日本人早期的飲食,乾鹹魚、醃菜……等含高量鹽分的食物,極可能是導
致胃癌的因素,而飲食習慣除非是從小改變,否則即使移民到美國,也改
變不了衍生胃癌的厄運。

癌症發生也有城鄉差距,國內都市的癌症發生率比山地鄉高,特別是結腸
直腸癌、胰臟癌、女性乳癌及男性攝護腺癌。都市人飲食習慣喜歡攝取動
物性脂肪,纖維質攝取量較少,因而易發生乳癌、結腸直腸癌;山地鄉由
於遺傳基因影響,鼻咽癌發生率高於都市,加上嗜食檳榔的生活習慣,山
地鄉的女性易發生口腔癌,山地居民喜歡吃醃製食物,蔬菜水果攝取較少
,胃癌也是山地鄉好發的癌症。



男女常見的癌症

【女性】

一、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的成因與預防

「六分鐘護一生」的口號,經由婦癌基金會的推廣,許多人都可以琅琅上
口,目前國內婦女的抹片檢查率,已由十年前的 9%,上升至20%,但子宮
頸癌多年來還是蟬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主要是國內婦女多未定期接
受抹片檢查。還有先生拒絕讓老婆接受抹片檢查,也有婦女自認自己潔身
自愛,不需要做抹片檢查,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想法。

我國的子宮頸抹片率與歐美的60%至80%相差甚遠,因此,國內40歲以前婦
女的子宮頸侵襲癌與原位癌比率「平分秋色」,表示國內婦女子宮頸癌發
現時都較晚;反之,歐美地區子宮頸癌初期的原位癌發生率是侵襲癌的三
、四倍,顯示國內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率還有待努力。早期發現子宮
頸癌,子宮頸癌的原位癌治療效果可達百分之百。

據統計,九成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有關,而人類乳突狀病毒
可由性行為感染,感染此病毒的人發生子宮頸癌機會為一般人的八、九倍
,一般人口中,約有一成的人帶有此病毒,而有此病毒,也不代表一定會
發生子宮頸癌。除了性行為外,國外研究發現,人類乳突狀病毒也可由產
道接觸傳染及胎盤傳染給胎兒,未有性行為的女性生殖道也可發現人類乳
突狀病毒的DNA(去氧核醣核酸)。

提醒妳,目前健保局免費提供30歲以上的婦女,一年一次的抹片檢查,婦
女為了自身健康及家庭幸福,別忘了把握這項權益。不過,醫師建議,不
論是否已過30歲,只要有性行為的女性,每年都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性伴侶愈多或很早就有性行為(如18歲以前),都會提高子宮頸癌的罹患率


子宮頸癌的臨床表現

子宮頸癌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陰道異常出血,包括行房後出血、婦女停
經後突然陰道出血及兩次經期間的陰道出血,或是有異常分泌物增多。如
果子宮頸癌侵犯到子宮附近的正常組織,會有下腹疼痛、坐骨神經痛及因
尿道阻塞造成腎盂積水。

子宮頸癌的治療與預後

子宮頸癌可分為零期、一期、二期、三期及四期,大部分零期子宮頸癌患
者都很年輕,平均只有36歲,這些婦女大多想保有生育能力,治療時以保
留子宮為原則,傳統是進行子宮頸錐狀切除術,手術復發率與進行子宮切
除術相同,約1%,不過,此法最大缺點是手術傷口因縫合,導致日後不易
用抹片及陰道鏡追蹤,少數患者日後懷孕因子宮頸閉鎖不全而引起懷孕中
期流產。目前醫界改以「子宮頸電極環狀切除術」治療,利用電極具備切
割及凝血等功能,治療零期癌及子宮頸上皮變異(CIN)。

其他期別的子宮頸癌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放射線治療前實施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同步進行,或放射線治療後追加化學治療,但還
沒有證據顯示,那一種治療方案是最好的。

根據國際婦癌聯盟觀察臨床子宮頸癌的五年存活率,零期接近100%,第一
期85%至90%,第二期60%至80%,第三期30%至45%,第四期10%至14%。

別以為懷孕就對子宮頸癌「絕緣」,懷孕也可能會得到子宮頸癌,如果在
早期懷孕時發現,可進行子宮根除術,將胎兒一起拿掉,也可進行放射線
治療,這時會自然引發自然流產,然後再繼續治療;懷孕超過12週,應先
中止懷孕,隔2至4週進行子宮根除術或放射線治療;懷孕末期發生,可待
胎兒接近成熟,進行剖腹產後,隔2至4週再進行子宮根除術或放射線治療


子宮切除是一種大手術,需要住院一兩週,如果一併切除卵巢,會有停經
的症狀,同時可能會有強烈的失落感而降低性慾,此時極需配偶的支持。


病人剛做完放射線療法時,陰道會變得乾燥、發癢或燒灼感,性交時變得
很疼痛,這時要暫停性生活,通常治療完幾個禮拜後,就可以床笫生活。

二、乳癌

乳癌的成因與預防

乳房是上帝賜給女人最美麗的曲線,現代女性受西化飲食影響,攝取較多
的高油脂飲食,營養發育好,初經年齡提早,衛生署完成的84年癌症登記
報告顯示,國內40歲以下的婦女乳癌發生率已直逼歐美國家女性。

醫界分析國內婦女子宮頸癌及乳癌發生率,女性從20歲起,子宮頸癌及乳
癌開始攀升,50歲左右子宮頸癌發生率達到高峰,乳癌則往下降,令人憂
心的是,戰後出生的新一代的女性乳癌發生率已與歐美一樣。

比較美國洛杉磯、舊金山華人與香港、上海及台灣的婦女乳癌發生率,40
歲以下華人婦女乳癌發生率大約相近,但美國的華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深受
西化影響,攝取較多的高油、高脂飲食,乳癌發生率遠高於其他地區的華
人。另外,現代婦女晚婚,頭胎生育超過30歲,初經早,停經晚也是乳癌
的危險因子。

如果你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家族二等親內,如母親、女兒、姐妹患有乳癌
,年滿35歲,可免費接受衛生署提供的「乳癌高危險群篩檢」服務,篩檢
項目有醫師觸診、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檢查。

另外,婦女也別忘了每月定期「自摸」乳房檢查,據統計, 80%的乳癌是
病人或先生發現,所以先生與太太耳鬢廝磨時,別忘了體貼一下老婆,為
對方檢查乳房,如果婦女已經停經,可每個月選擇固定一天檢查。

乳癌的臨床表現

早期乳癌大部分是無症狀,也不會疼痛,當癌細胞不斷生長,可能產生以
下症狀:1.任何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凹陷或凸出;3.乳房皮膚
有橘皮樣變化、濕疹、紅腫或潰爛;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5.乳頭凹陷;
6.腋下淋巴結腫大。

如果無意中發現乳房左右大小不一、有不正常分泌、皮膚呈橘皮樣,或摸
到腫塊,首先不要過度驚慌,因為 90%是良性,可能是良性的乳房纖維腺
瘤、乳房纖維囊腫、乳房囊腫等,應速與醫師安排檢查,如乳房超音波、
乳房X光或切片檢查。

乳癌的治療與預後

手術治療是乳癌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醫師會與病人討論各種治療的利
弊,必須考慮腫瘤大小、位置、實驗室檢查、淋巴結有無侵犯及影像學的
檢查結果,手術治療常見的方法有改良式乳房根除術、乳房保留手術、單
純性全乳房切除術;除此乳癌的治療還有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
治療,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是較新的治療方式,療效尚待評估


很多「少奶奶」的乳癌病友,少了一側乳房,覺得女性的魅力盡失,「少
奶奶」可以透過配戴合適的義乳,或經由整形重建,讓病患重新展現玲瓏
體態,重拾自信。

義乳是用矽膠或海綿乳房外觀,放在胸罩裡,或直接黏貼在皮膚中,協助
患者重建外在曲線;乳癌病患因手術切除一側乳房,造成身體兩側重量不
均,配戴有重量的義乳,可以保持兩側平衡,義乳的重量還可以托住胸罩
,不會使胸罩滑動,形成不斷拉扯內衣的窘狀。

乳房重建術是在胸部重新建造乳房外觀,重建乳房的外形、乳頭、乳暈等
,重建乳房可以與乳房切除術一併進行,或是手術兩年後,等到再復發的
危險期過後,再考慮重建,這兩種重建術各有優缺點,患者必須與醫師討
論才做決定。

三、卵巢癌

卵巢癌的成因與預防

卵巢癌是所有婦科癌症中,死亡率相當高,而且不易診斷的癌症,台灣每
年約有三百多名婦女發生卵巢癌,婦女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愈高,如果家
族中曾有人罹患卵巢癌,得到卵巢癌的機會高達 1/2,研究也發現,長時
間接受不孕症治療,特別是未曾生育,接受誘導排卵方式的不孕治療,仍
未「做人」成功的婦女,發生卵巢癌的機會較高。

卵巢癌的臨床表現

卵巢癌的臨床症狀,包括腹部不適、胃腸不舒服,食慾減退、消化不良、
脹氣、腹部大及體重減輕,但這些症狀常在卵巢癌較晚期發生,倘若有骨
盆腔不適或疼痛,也應及早就醫,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也不要忘
記提醒醫師進行骨盆腔內診,一旦發現可疑腫塊,應進一步接受陰道超音
波及腫瘤標記檢查,例如CA─125,但第一期的卵巢癌,只有50%的患者接
受CA─125檢查時,會有不正常的情形。

卵巢癌的治療與預後

醫界稱卵巢癌為「沈默的殺手」,因為卵巢癌的治療效果不佳,五年存活
率只有 30%。正常卵巢很小,約2至3公分,藏下腹部深處,卵巢變化不若
子宮頸可用肉眼直接看到,根據文獻報告,卵巢癌發現時大約 2/3已是第
三期、第四期的末期病變。

【男性】

一、肝癌

肝癌成因與預防

造成肝癌的原因,包括B型肝炎及C型肝炎帶原者引起的肝硬化、長期酗酒
、黃麴毒素等。台灣是全世界 B型肝炎帶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平均每五
人中就有一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說,全台灣約300萬人口血液中有
B型肝炎病毒存在;除此,C型肝炎病毒也是引起國人慢性肝病及肝癌的主
因,台灣人口中約有 2%至4%受到C型肝炎病毒感染,B型肝炎病毒及C型肝
炎病毒潛伏在人體內,慢慢「侵蝕」肝細胞,成為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
化,最後步上肝癌之路。

B 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可分為「水平傳染」及因生產造成的「垂直感
染」, B 型肝炎帶原者的母親,如果 e 抗原也出現陽性,產下的寶寶有
85%的機會變成B型肝炎的帶原者,不過,衛生署已從民國73年起,全面推
動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而 e 抗原陽性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24
小時內還要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這使國人B型肝炎垂直感染率大幅減
少,將來也可降低國人肝癌的罹患率。

目前已知B型肝炎帶原者,發展成肝癌的比率比非帶原者高出150倍,而肝
硬化患者每年約有5%的病人也會產生肝癌,家族中若有一人罹患肝癌,其
他人罹患肝癌的比率是其他健康家族的十倍以上,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
癌患者發病時大多為40歲,正值黃金壯年期,對家庭衝擊很大。因此,高
危險群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肝癌的臨床表現

肝癌致死率在台灣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病人在初期毫無症狀,不
易被診斷,有許多民眾以為肝功能(GOT、GPT)正常,表示沒有肝病,可以
安然無恙,事實上還要檢受B型肝炎、C型肝炎、甲型胎兒蛋白檢查和肝臟
超音波檢查才能確定。

當癌症病人一旦出現臨床症狀,往往已是晚期肝癌,存活期往往只有幾個
月至一年間,如果肝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時,病人可能會有上腹部腫脹感,
右上腹部疼痛,這種痛為「悶悶的」、「酸酸的」、「隱隱作痛」,疼痛
也可能放射到右肩胛骨或背部上方;其次會有發燒、全身倦怠、食慾不振
、體重減輕,如果原來就有肝硬化,可能還有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等。

通常肝癌早期不會有黃疸,一旦病人出現黃疸時,有些已進入晚期,但是
單以黃疸看病人是否有肝癌,這是以偏概全的想法,並不正確。

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只有表面的包膜才有神經,所以一般慢性肝炎、肝硬
化是不會痛,只有在肝癌很大時,將包膜撐開才會脹痛,當有疼痛發生時
,表示可能有破裂出血或已經轉移出去,侵犯到神經。

肝癌治療與預後

目前肝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非絕症。肝癌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除、
肝動脈栓塞、純酒精注射、冷凍手術療法、肝臟移植、放射療法及化學療
法等。

若肝功能狀態還不錯,肝細胞癌不論大小皆有機會切除,除非腫瘤太大、
或已有多個腫瘤,已侵犯主要肝內血管;而3至5公分的腫瘤,也可用肝動
脈栓塞療法或酒精注射治療,太大的腫瘤無法開刀,可考慮合併肝動脈栓
塞療法及純酒精注射;對於已至末期或轉移的肝細胞癌,化學療法是可以
考慮的治療方法。

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統計發現,當肝癌很小時,病人還未出現症狀就開刀,
五年存活率可達50%左右,但等到有症狀才處理,臨床上只有63%可以勉強
開刀,病人五年存活率僅5%,但約有一半小型肝癌病人接受開刀治療後,
仍然無法存活五年的原因,可能是患者肝功能持續衰退,肝硬化愈來愈嚴
重,導致嚴重併發症及肝癌的復發或轉移等。

二、肺癌

肺癌的成因與預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癌是近廿年來,人類癌症死亡率增加最快的癌
,增加率為319%,吸菸與空氣汙染是肺癌的重要致癌因素。

據統計,自己不抽菸但長期吸入「二手菸」的人,也同樣會遭受肺癌侵害
,死於肺癌者中, 4%的男性及22%的女性,與二手菸息息相關。曾有學者
統計,美國每年因抽菸死亡的人數,至少是當年越戰死亡人數的 6倍以上
,老菸槍長期抽菸造成的傷害,最嚴重者可以縮短壽命達23年,平均來說
,每抽一根菸就減少5分鐘壽命。

根據民國86年國人癌症死亡率排名,雖然肺癌在男女死亡的原因排名沒有
改變,但是肺癌總死亡人數首次超過肝癌,台灣近年每年約有六千人死於
肺癌。

女性雖然抽菸較少,但國內男女肺腺癌比率相差懸殊,男性為 40.9%,女
性為73.2%;台大醫學院曾研究發現,女性肺腺癌僅15%有抽菸習慣,女性
的肺腺癌還有其他危險因子,醫界懷疑可能與廚房炒菜油煙有關,台大研
究也顯示,有裝排油煙機者發生肺腺癌的比率較低。

肺癌的臨床表現

肺癌的症狀有咳嗽、咳血、胸痛、哮鳴、喘鳴及氣促。若是腫瘤壓迫到上
腔靜脈,會使上半身的靜脈血液返回心臟受阻,造成病人頸部及臉部腫脹
,上肢浮腫、血管怒張,嚴重者有呼吸困難、腦壓升高、意識不清等「上
腔靜脈症候群」。

肺癌的診斷,醫師會詢問病人關於個人及家庭成員的過去病史,包括抽菸
狀況及工作史,並做一些身體檢查、胸部 X光及其他檢查,如痰液的細胞
學檢查、胸部 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經皮穿胸細針抽
吸及切片檢查、胸腔穿刺術、開胸剖探術。

同時,肺癌容易轉移到骨頭、肝臟、腦部、兩側腎上腺及骨髓,醫師會安
排全身骨骼掃描檢查來偵測是否有骨頭轉移;利用放射性核子掃描或電腦
斷層掃描檢查有無腦部轉移;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了解胸腔附近的組織及
淋巴侵犯程度。

肺癌的治療與預後

肺癌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合併使用這幾
種治療方法。

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生長得很快,很容易迅速擴散至其他器官,初
期對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治療的反應極為敏感。由於診斷時常有遠處隱藏或
明顯地轉移,因此治療上還是視為全身性疾病,採用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
為主,所以不主張採取手術治療。小細胞肺癌多發生在男性,占台灣肺癌
的12%。

非小細胞肺癌──相對於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較緩,轉移發
生也較慢,對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的反應較差,唯一能夠根治的機會就
是手術徹底切除。這種肺癌占台灣肺癌 88%,依腫瘤細胞型態,可分為腺
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

其中,腺癌占非小細胞肺癌 50%,為肺癌中最常見的型態,多發生在女性
,抽菸者與不抽菸者機會相等,也是女性及不抽菸者得到肺癌最常見的類
型。

有關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預後,目前國內醫學中心的追蹤報告指出,第一
期非小細胞癌病人的手術結果最好,五年存活率 50%至75%;第二期30%至
50%;第三期僅有5%至25%;晚期非小細胞癌,少有存活到五年之久。

三、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成因與預防

根據長庚醫院廿年來追蹤七千六百多名大腸直腸癌患者, 30%與遺傳有關
(1% 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1%為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4%為家族有
癌症病史,24%家族有人患大腸直腸癌),48.4%長在大腸,49.5%在直腸,
肛門僅占0.7%,男性占55%,女性較低占45%。

息肉可分為增生性息肉及腺性息肉,前者不會發生癌病變,大腸直腸癌的
形成會從正常的上皮組織,進展成腺性息肉,再逐漸形成腺瘤,小於一公
分的腺瘤發生癌病變的機會為1%,大於一公分的腺瘤,癌病變機會為5%至
10%。

有家族性息肉症的患者,通常青春期後,結腸就有腺瘤產生,除非整個大
腸切除,否則10至20年就會形成癌症。

不少研究也顯示,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加工肉製品及體重超重者也可能
增加罹病機會,但研究也證實,多運動及增加纖維質攝取,可降低大腸直
腸癌。



資料提供/衛生署、國家衛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