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
作者: 管婺媛╱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1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管婺媛╱台北報導】
已逝的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以詩般的敘事風格描繪殘酷的社會現實,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總彌漫著雨水和霧氣的朦朧之感,同時表達他對宗教、末世與救贖的深切思考。
他雖是俄國新浪潮電影的重要推手,但卻因作品描繪戰爭,觸怒政府,被迫流亡他鄉。他生前最後兩部作品,《犧牲》與《鄉愁》,是在他遠離蘇聯多年後回憶故土之作,被譽為塔可夫斯基創作生涯的巔峰。這兩部經典作品10月21日起將獨家於光點華山電影院的「大師經典系列:塔可夫斯基」影展系列中放映。
伊凡的童年 獲金獅獎
塔可夫斯基於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從小就受到父親俄國著名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Arseni Tarkovsky),以及俄國作家果戈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影響,使得他總用詩意與哲理去檢視刻畫社會現實。
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伊凡的童年》,獲得1962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這部作品因描述前蘇聯軍官利用小男孩到戰爭前線探勘,因此觸怒前蘇聯當局,將他列為「問題導演」,多次禁止他的電影上映,更迫使他在1983年流亡他國。直到1986年因肺癌逝世巴黎前,都未曾返鄉。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不多,僅《伊凡的同年》、《安德烈.盧布烈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與《犧牲》等7部,但每一部都被譽為經典,獲得威尼斯影展、嘎納影展大獎肯定。他在電影中以如詩般的敘事手法,表達對宗教和人道深切反思,瑞典導演伯格曼讚譽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達到伯格曼「多年想要表述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兩部經典作 歸結一生
《鄉愁》,描述一位俄國作曲家為創作歌劇尋找題材,遠赴義大利挖掘農奴音樂家帕維爾索斯諾夫斯基的生平。整部電影由幻象和模糊的記憶片段組成,表達了他對故鄉矛盾的情感與愁緒。
而《犧牲》則是他拖著病體在1986年完成的作品,將他一生所掛念的主題末世與救贖,表達得最為強烈。電影描述一個擁有美滿家庭的大學教授,為了救贖人類,縱火燒了自己的房子。
「拍幫人活下去的電影」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充滿寓意,被不少人批評為毀晦澀難懂、過於精英,但他從不爭辯,因為他認為:「電影是藝術,目的是讓人心能觸及一切純美善良的素質。我的目的是拍出能幫人活下去的電影,縱使這種電影有時會讓人不快樂。」
來源:yaho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