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白棘三列海膽
中文俗名:馬糞海膽/花膽
英文學名:Tripneustes gratilla
英文俗名:Sea urchin
分 類:
棘皮動物門 海膽綱 海膽目 毒棘海膽科
形態特徵:
間步帶的大疣在赤道部排列為6~8個不整齊的縱行,大棘細而短,末端較鈍,不易傷人,顏色一般則為白色或橙紅色。反口面的大棘短而尖銳,長約1公分,表面有細橫紋;口面的大棘則稍鈍。口器發達由五枚尖銳齒組成“亞氏提燈”啃食藻類。體殼表面常呈紫色 ,但變異非常大。海膽的口器長在口面(即腹面)的中央位置,由五顆起角的牙齒所圍繞,而整個咀嚼的器官稱為「亞里士多德提燈」或「亞氏提燈」。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亞里士多德對海膽在他的著作《動物史》中的準確描述。海膽的肛門則在向上隆起的反口面(口面的另一面,即背面)中央,呈半球形。
最大體長:本種為大型海膽,成體體殼直徑可達12公分左右,體高達5~6公分左右。
繁殖週期:
本種在台灣的生殖季節為8~9月(chen,1989)。
地理分布:
生活於珊瑚礁區及礁石區,常見於潮池及沿岸水深約10公尺以內的較淺水域,遍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及墾丁海域,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沿岸皆常見。
飼養水質:
攝氏22.2-25.5度;海水比重1.023-1.025;pH 8.1-8.4。
食 性:
以大型藻類為主食,進食速度快。食物是由口器上升到食道,食道再繞著亞氏提燈的外圍向上升,進入胃部。海膽的胃呈管狀,稱為管狀胃,緣著硬壳的內壁向上升,接駁著反口面的腸子。經過腸子的吸收後,通往直腸把排泄物經肛門排出。
行為:管足吸附力強,常將海藻、碎木片或垃圾吸附在身上偽裝防禦敵人。若食物豐富的話,每天海膽可能只移動10厘米;若食物稀少,則每天可以移動超過1公尺。海膽雖然沒有眼睛,但在反口面的表皮細胞中有眼點及感光細胞,對光線非常敏感為了逃避光線,在日間亦會用管足抓著貝殼、藻類或珊瑚碎片,甚至罐頭的拉環等遮蔽其身體,以方便覓食。
Edge effects are apparently important to red drum juveniles, as they are more commonly collected on patch edges than in the interiors of seagrass flats (Reagan 1985).
常見疾病:
bald sea-urchin disease(Listonella anguillarum和Aeromonas salmonicida造成) ,受感染的部位變成綠色且其棘刺與附屬肢會脫落。
處 理:
無
雌雄分辨:
所有海膽都是雌雄同體的,同時有著雌性排卵及雄性排精的生殖器官。海膽的五個生殖腺位於體腔的步帶,貼近硬壳內緣且連在體腔壁上。牠們會將精子及卵子排出海水中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