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環境前線:面對除役難題 台電是無力還是無心?

[複製連結] 查看: 158|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蝶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5-28 01:18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28日 上午12:16






環境前線:面對除役難題 台電是無力還是無心?(上)





■ 陳詩婷

核電廠的除役問題,如果不是2年多前的311福島核災,經濟部和台電大概還老神在在,除役這檔事讓十幾年後的後輩及科技來處理,總之跟自己毫不相關。311後由於民眾對核電的危機意識快速上升,馬政府為弭平社會對核電的抗議浪潮,趕緊在2011年底喊出了老舊電廠不延役,一棒打在從不為核電除役擔心的經濟部和台電腦門上。但是,這一棒究竟打醒台電不用面對除役工作的美夢了沒?

核電廠除役工程的複雜性與困難,其實並不下於核電廠的興建和運轉。除役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與財力,此外,工作區域也因幅射殘留,將讓第一線工作人員面對高健康風險。進行除役時的核電廠設備解體工作,很有可能因為解體施工的過程,將輻射排放到環境,讓核電廠附近居民及第一線除役工作人員直接暴露在輻射中。

在談台灣的除役問題前,先讓我們來簡單瀏覽國際上的主要3種除役方式:

(1)「立即拆除」,也就是在電廠永久停止運轉之後,在數月到數年的時間內,就將廠內受到輻射污染的設備拆除和解體,移到核廢料處置場,並在電廠位址進行除污工作,讓原地可以作其他用途 。

(2)「延遲拆除」,指經過30到60年,讓廠內輻射量逐漸衰減之後,再拆除。

(3)「固封除役」,俗稱石棺,做法是先將用過的核燃料與核廢料移出,再將高放射性的電廠設施原地密封在混凝土內,直到廠區放射性減低,發生車諾比核災的核電廠便是這樣處理。

台灣除役問題如何進行?

台灣的除役法規規定,要在核電廠永久停機的前3年,交出核電廠除役計畫。也就是說,為達到民國107年底就要除役核一廠一號機的目標,台電得在104年底前,在國內毫無核電除役實際經驗的基礎下,交出一本如何拆除核電廠的計畫書,這個除役計畫包括:完成各種輻射特性、地表、地下水污染等調查,並做好除役步驟完整規劃,才能讓停機後則即刻開始作業。從現在開始算起大約2年半的時間,台電要進行的核電廠歷史調查、核電廠區的輻射調查、地下水污染調查等等,還包括台電的內部審查,如此高密度的除役調查工作,台電是否有能力、有誠意在僅限的時間內進行?甚至,104年底就要完成的除役規劃書,至今都還沒有成功的發包出去。

■ 金門縣24日下午舉行102年度全民防衛動員(萬安36號)暨災害防救演習,圖為模擬大陸福建核電廠輻射外洩,軍方核生化部隊檢測小三通入境旅客輻射量。(圖文/中央社)

儘管原能會及台電相關報告都屢屢強調,現行台灣採用的立即拆除方式,是國際上公認的優先除役策略,然而再從實際執行面來看:當停機前所有設備都還在運轉,廠區內仍有多處區域在管制狀態,試問這些管制區塊要如何進行輻射調查?即使能進行粗略的估算,然而可預見的是,以粗估的除役計畫來進行後續的除役執行工作,現場情況必定和除役規劃有不小的落差。

這個落差影響為何?除役報告中須提出的前置調查,必須涵括核電場每一個設施、每一個組件的輻射鑑定,包括組件所在位置、重量、物質類型、放射性濃度有多少、核種放射、輻射污染的程度。這些資料若沒有嚴謹的分析彙整,例如本是受到高輻射污染的區域,在除役前置規劃的輻射調查中被低估了輻射污染程度,或是沒有辨認出潛在污染物及精準辨認污染範圍,對除役的進行都是大問題,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第一線除役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

同時,也會影響除役經費的規劃,嚴重挑戰僅是紙上作業的除役經費估算,最後導致除役經費暴增,而輻射污染繼續殘留在核電廠區。

去年曾受邀來台分享美國除役經驗的美國核能管制會(NRC)專家,便曾表示:如果核電廠不停機就呈交除役計劃書,很多地方,例如反應爐區的管線、反應爐壓力槽(reactor vessel)和燃料棒之間的空間等,便無法掌握輻射量多寡;無法準確掌握輻射污染程度,便無法準確掌握除役過程需要的清理經費及人力需求。NRC專家婉轉的建議,核電廠至少需要停機1年以上,輻射量才能穩定下來,輻射前置調查作業也才能比較準確的估算。

除役本不易:核廢料管理、經費、人力都是挑戰

影響除役策略選擇的因素,還包括了是否已有確定的高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理廠址;是否已有有經驗集訓練有素的除役工作人員,嚴謹的確保輻射不在除役過程不會擴散,影響周遭居民;除役基金是否足夠等問題。

在上述的幾個因素中,核廢料管理大概是除役核電廠規劃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將核燃料從反應爐中移走是除役過程的關鍵,然而之後該移去哪裡?台灣的核廢料政策在哪裡?台灣的最終核廢廠址又在哪裡?現在核一到核三廠內的核燃料冷卻池爆滿,乾式儲存場面對極大的安全疑慮挑戰、最終核廢料廠址在過去數十年間都無法找到合適位址,我們又如何能期待接下來數十年能找到解套。

這些種種的不確定性,則會進一步影響除役經費的增加。除役經費本來就難以精算,因為有太多是除役規劃時沒有辦法考慮到的因素,也因此,國際上的除役成本計算,到今天仍是一個不斷增加的數字。這不是經濟部和台電簡單一句「我們已準備了核後端基金」就能回答的。

除役工作人員的訓練也是問題。從國外的除役經驗來看,如果除役人員以原本電廠的運轉團隊為主,運轉團隊的工作從運轉電廠模式改變成除役模式,常常會有適應不良的現象發生,其中不但牽涉專業/技術的執行,也包括難以調適的心理因素(例如會有「我不想拆除我的反應爐」等複雜情緒),原運轉人員無法走過工作模式的調整而離開團隊,常常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除役過程。

而若除役人員直接採用有經驗的除役專業包商(由於台灣過去沒有除役經驗,所以除役包商極大機會來自國外),則又會產生不熟悉核電廠設施系統及運轉歷史的問題。(下周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來源雅虎新聞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