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當前全球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也不例外。隨著再生能源尚未完全成熟、燃煤與天然氣面臨環境與供應風險,核能重啟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本文主張支持核能重啟,認為其在穩定供電、減碳排放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但同時也強烈關注核廢料的安全問題,認為這是核能政策中必須正視與妥善處理的核心挑戰。
一、核能的必要性:穩定供電與減碳的雙重使命
台灣是一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約九成以上的能源仰賴海外供應。這種結構性問題使得台灣在面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地緣政治衝突時,極易受到衝擊。核能作為一種高能量密度、低碳排放的能源選項,具有以下幾項關鍵優勢:
• 穩定性高:核電廠能夠提供基載電力,24小時穩定運轉,不受天候影響,對於台灣電力系統的穩定至關重要。
• 減碳效益明顯: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核能的碳排放量遠低於燃煤與天然氣,與風力、太陽能相當,是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
• 技術成熟:台灣已有多年核能運轉經驗,技術與人力資源具備一定基礎,重啟核能不需從零開始。
在極端氣候日益頻繁、電力需求持續攀升的背景下,核能的角色不應被排除,而應被重新評估與納入能源政策的核心。
二、核廢料問題:支持核能不等於忽視風險
然而,支持核能並不代表可以忽略其潛在風險,尤其是核廢料的安全處理問題。核廢料分為低放射性與高放射性廢料,其中高放射性廢料(如用過的燃料棒)具有極長的半衰期,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嚴重環境與健康危害。
核廢料的挑戰包括:
• 最終處置場缺乏共識:台灣至今尚未選定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址,社會對於選址透明度與安全性的疑慮仍高。
• 中期貯存空間逐漸飽和:現有核電廠的貯存設施已接近容量上限,若重啟核能,勢必加速核廢料累積。
• 社會信任不足:過去政府在核能政策上的溝通不佳,導致民眾對核廢料管理缺乏信任,進而影響政策推動。
因此,若要重啟核能,政府必須同步提出具體、可行且透明的核廢料處理方案,並建立跨世代的監督機制,確保核廢料不成為未來的環境負擔。
三、國際經驗:借鏡他國,台灣可以更好
許多先進國家在核廢料管理上已有成熟經驗,台灣可從中汲取教訓與靈感:
• 芬蘭的Onkalo地底儲存設施:芬蘭建設全球首座深地層最終處置場,預計可安全儲存核廢料達10萬年,並獲得高度社會支持。
• 瑞典的透明選址機制:瑞典在選址過程中強調地方參與與資訊公開,成功化解地方反對聲浪。
• 法國的再處理技術:法國透過核燃料再處理技術,減少高放射性廢料的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
台灣若能引進類似制度與技術,並結合本地社會文化與地理條件,核廢料問題並非無解。
四、政策建議:核能重啟的前提與配套
支持核能重啟,必須建立在負責任與透明的政策基礎上。以下是幾項具體建議:
1. 核廢料處理納入能源政策核心:不應將核廢料視為附屬問題,而應與核能發電同步規劃。
2. 成立獨立監督機構:由跨領域專家、地方代表與公民團體組成,監督核廢料處理與核電安全。
3. 推動社會對話與教育:透過公開論壇、科普教育與媒體報導,提升民眾對核能與核廢料的理解與參與。
4. 引進國際合作與技術:與具備核廢料處理經驗的國家合作,引進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
5. 設定明確時程與目標:核能重啟與核廢料處理應有清晰的政策藍圖,避免政策漂移與社會不安。
結語:理性支持,負責任前行
核能不是完美的能源,但在台灣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它是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選項。支持核能重啟,不是對風險的忽視,而是對能源現實的正視;擔心核廢料安全,也不是對科技的恐懼,而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唯有在理性、透明與負責的基礎上,台灣才能在能源政策上走出一條穩定、安全且永續的道路。
個人看法分享,不同看法的人歡迎留言分享,互相尊重看法立場不造對立激烈發言!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