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羅文嘉:台北要什麼?要台北是什麼?
2014年01月11日02:11
台灣開始又要進入選舉熱季,有關參選人的新聞報導漸多,村裡鄰里、茶餘飯後的話題,也增加你覺得誰如何的討論?選舉固然是以選人為中心,但這個人的價值理念、政策內容與執行能力才是關鍵,但很可惜,這些部分的討論一直被忽略。選民不在意,媒體沒興趣,自然候選人也不會重視。
在這些相關新聞中,台北市長的選舉最受矚目。在此,我不談誰如何的問題,因為那會有很多人談,我倒想談談台北該如何的問題。
1994年,台北市長開放民選,陳水扁提出的政策訴求是:不做大工程,只做小工程的市民主義。這種強調以市民為尊的服務導向施政,確實給當時,一向高高在上的市政官僚主義,帶來強烈震撼。
1998年,馬英九競選市長,提出「東西軸線翻轉」的城市發展策略,從現在看,這樣的政策是極為動人,但可惜馬的能力太差,沒能具體落實這項理念。
後來繼任的郝龍斌,則似乎比較偏好聽障奧運、世界花博、與台北好好看等熱鬧活動,至於政策理念,八年來很少聽到,也看不到。
從1994年市長開放民選,到現在剛好二十年,不管過去如何,在邁向下一個二十年的初始,是否我們可以停下腳步,好好重新檢視,到底台北要什麼?或是說,我們要台北是什麼?
我的答案或許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台北要的不是「增加」甚麼,而是要「減少」甚麼。不是要繼續鼓吹「為台北做什麼」,而是要鼓舞「台北為別人做什麼」。台北要的不是持續成長,而是要適當舒緩。台北不應再是永遠獲得,而是要開始學習付出。這是一種減的哲學,而非加的哲學。一種分享的哲學,而非獨佔的哲學。
這樣的價值理念,是因為這二十年來,甚至五十年來,台北享有的國家資源分配太多了,多到我們無法計算。如果所有國民,不分居住地的納稅基礎都是一樣,沒有道理五十年來,台北獨佔國家資源大部分。如果這個國家,還有更多地方的基礎建設嚴重不足,沒有道理,台北可以資源多到,花大筆錢幫私人大樓拉皮美容。如果看見台灣,看見台北之外的台灣,作為台北人我們會深感愧疚,為什麼我們的城市如此富有,而我們的鄉村或其他地方如此貧乏。
如果我們看到鄉下村民的質樸熱情、溫暖好客,再對照身邊許多台北都會人的優越冷漠、自我防衛。你會更加明暸,台北面臨的問題,不是物質的不足,而是精神與心靈的嚴重匱乏。我們會有機會聽到,一個不同的聲音訴求嗎?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