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漂浪島嶼:搶救後勁溪的官版大戲
2013年12月11日09:26
日月光偷排污水事件,引起社會嘩然,但是後勁溪被偷排污水,不是近日才發生,而是數十年沈淪在毒水污染中,更不是近日才被揭露,十多年來早是環保團體、新聞媒體不斷報導批評。
甚至,關心公害問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在2007年就開始對高雄工業區域,以及後勁溪流域的污染情形,進行全面調查,並且安排公民參訪導覽,深切認識高雄這塊污染痛土。所以,後勁溪的污染問題,一直被看見、被關注,只是在現今,一部電影風潮,才讓政府高官睜開眼,願意看見,開始重視。
中油、台塑、日月光、以及大大小小工廠,在後勁溪盜排污水,早就是惡名昭彰,開罰記錄不斷。這些惡質大廠為了降低污染處理成本,以偷排方式,轉成污染毒害的社會處理成本,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差別是,政府抓的到或抓不到,甚至抓到之後,污染工廠如何脫罪,以及政府如何嚴懲的問題。
日月光污染事件爆發,會是如何發展,四年前的台塑仁武廠污染事件,正好提供一個思考。
2009年,台塑仁武廠爆發地下水污染事件,廠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超量,讓大家擔心長期的污染,早已擴散廠區之外,就開始一連串的脫罪大鬥法。當專家學者比對廠區內外污染源成分相同,台塑就推拖附近洗衣業、小工廠也會造成相同污染源,最後台塑委託民間進行的調查報告,以造成「零星污染」的有條件通過結論,讓台塑輕輕扛責,負擔起協助污染整治的工作。
這樣的調查結果,只是讓台塑脫逃污染的責任,避免進一步污染賠償官司後,可能面對環境破壞、健康危害的巨額求償,變成以工業老大哥的好鄰居面貌出現,責任賠償變鄰里協助。這也是污染事件發生後,如何確立污染到傷害的因果關係,一旦證據調查缺失,無法證明危害的關聯,就會讓污染工廠,逃掉來自司法上的損害求償。
更諷刺是,事件發生後,輿論強烈批判,政府不敢勒令停工,僅以行政罰款,開罰八千萬,但是台塑不服,進行訴願來逃避受罰。面對污染事件,政府常常鑑於民情憤怒,祭出「不當得利」來進行巨額罰款,但是千萬別被數字唬到。根據統計從2009年開罰污染廠商,總金額高達7億多元,但是實際收到僅1億多元,很多罰款還在訴願,或是賴著不繳。
日月光污染事件,又是引發社會嘩然,但是台塑污染歷史在前,政府的曖昧態度,業者的脫罪鑽營,都只會讓事件雷聲大、雨點小,風過浪就平,污染依舊在,人民的期待,又成幻夢一場。
如果日月光污染事件,能讓政府真心看見台灣,問題除了單一廠商的究責處罰,也該痛定思痛,反思後勁溪流域上,大大小小工廠的整治管理問題。不僅該從排水、排煙的污染處理,作出嚴格檢查,提昇處理能力的要求,更該要求廠商從製程上,作出完整改善。甚至,在高雄都市區域變遷下,思考如何讓這些工廠遷廠,避免危害居民與環境。
再者,台灣毒河也不是只有一條後勁溪,桃園埔心溪、新竹的宵裡溪等污染事件,都是爭議已久的環境問題,甚至連大河濁水溪,都在中科四期、精機園區的陸續登場下,成為未來的毒河危機。政府真心救環境,不是只看一條後勁溪,而是該系統性的思考,台灣所有珍貴河川,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
但是,幾十年工業毒害,爛到今日,一部電影能起什麼作用,讓人懷疑,就像人生苦悶,找部悲情大戲,跟著劇情掉掉淚,出了戲院還是蒼白人生。政府真心想救環境,就該拿出完整的國土計畫,而不是昨天清境喊拆,今天後勁溪叫救,信誓旦旦卻沒下文,最後讓人看破,一整個酣睡驚醒的看見環境危機,只是一場嘴皮上「搶救台灣」的官版爛戲。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