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動作還是有些慢了。
Surface雖然早於 Google 自有品牌的平板電腦Nexus7發佈,但要等到10月26日與Windows8(以下簡稱Win8)同步面市。
然而整個7月間最被追捧的電子產品無疑要算Nexus7,平民配置、平民價格使其數日間售罄脫銷。
Apple 已經占據平板電腦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現在又留給 Google 近4個月的時間,以平民價格覆蓋掉大量用戶。
“今年是我們的產品大年。”微軟員工口中的產品大年是指產品發佈最多的一年,在他們看來,Surface這個被外界看來攪動產業鏈的產品,只是微軟大佈局的一顆棋子。
定價與定位之謎
自從6月18日微軟對外公佈將推出自有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以來,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的同時,也引來各界對其價格的猜測。微軟對Surface的定價,將會體現出Surface在微軟戰略轉型中的作用以及戰略意圖。
Surface是微軟跨界突破的大膽嘗試,又一次衝破傳統PC產業鏈的限制,微軟不僅自己做起硬件產品,同時還分別搭載ARM處理器(Windows RT版本)和英特爾X86處理器(Windows Pro版)。
微軟Windows部門總裁史蒂芬‧辛諾夫斯基曾暗示,Windows RT版Surface將根據其他廠商的ARM平板價格進行定價。有消息稱,Windows RT版本可能會在500美元至600美元之間,Windows Pro版價格可能會更高一些。但這一價格未得到微軟方面的確認。
e視點
夾擊 Apple
一個是Surface,一個是Nexus 7,微軟和 Google 選擇不同的方式推出自己的硬件,攻擊的主要目標都是 Apple 。
Nexus 7定價199美元起,迎合 Android 用戶的草根特性,對用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以至於脫銷。顯然, Google 並不想在硬件上賺錢。在6月底Nexus 7發佈時, Google 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向與會者講述Google Play上的內容體驗,這是因為 Google 也已經明確在自家流動操作平台上整合優質服務的計劃,實現盈利模式由單純的廣告盈利向服務盈利的擴展。效仿 Apple 的商業模式, Google Nexus率領 Android 大軍從平民階層切入,對 Apple 發起進攻。
Surface的定價暫不可知,但從其定位可以看出,性能優於 Apple 的iPad,融合消費與商務雙重功能。從這樣的定位來看,價格幾乎不可能低於iPad。可見,微軟是從高端商務人群切入,將自己在計算領域的優勢帶入流動市場,從上向下擠壓 Apple 。
Nexus與Surface各有長短。Nexus價格低廉, Android 操作系統已被用戶廣泛接受,應用數量非常龐大,但Nexus的定位過於消費化。Surface功能強大,可以取代 Ultrabook ,娛樂和工作的功能同時實現,但目前微軟生態系統還不足以與 Android 相提並論,應用的豐富性還有差距。
Nexus與Surface定位差別很大,他們暫時不會短兵相接。但他們對 Apple 形成的夾擊態勢已經形成。在平板電腦市場,一直是 Apple 一家獨大的局面,iPad似乎是平板電腦的代名詞。Nexus與Surface的進入,使得平板電腦的定義擴充,產品細分市場出現, Apple 一家獨大的局面也有望在年底打破。
其實,無論是 Google 和微軟,他們之間的競爭遠不如與 Apple 之爭的競爭更重要。 Apple 改寫了產業模式的同時,分別入侵了微軟與 Google 的陣地。所以,在看Nexus與Surface競爭之前,更要看到他們對 Apple 的“野心”。
“Surface更大的意義是樹一個標竿,Win8的平板電腦應該做到什麼標準。功能上比iPad強大得多,更像iPad和Macbook air的結合體。”微軟員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雖然會有一點影響OEM合作夥伴的積極性,但微軟員工認為,高配置標準的Surface不會衝擊合作夥伴的產品銷售,而 Google 低配置、低價格反倒有可能替代其夥伴的產品。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稱:“Surface是PC,也是平板電腦,是一個未來消費者都會喜歡的全新產品。”顯然,與 Apple 和 Google 產品不同,Surface定性為生產力工具,和當前市面上所有搭載ARM處理器的消費類平板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猜測Surface定價的同時,必須搞清楚一點:兩個版本的Surface也有區別。Windows Pro版主要針對消費類平板市場,直接競爭對手即 Apple iPad和 Google Android (Android)陣營的平板設備,是生產力的入門級產品;而Windows RT同時兼容Office辦公軟件,在觸摸的基礎上配有專用鍵盤,生產力方面遠優於其他平板設備,從產品特性來看更像是英特爾主導的 Ultrabook 概念。
Surface與 Ultrabook 的關係很微妙。作為PC產業鏈的領導廠商,英特爾近年來也一直在尋找突破口。從2011年初,英特爾開始積極推動 Ultrabook 市場,在英特爾的定義中, Ultrabook 是可以將筆記本和平板電腦二合一的產品。概念非常好,但市場發展並不如意。
據一位PC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第一代 Ultrabook 的設計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Win8系統沒有推出, Ultrabook 中平板電腦的特性顯現不出來。更大的障礙是 Ultrabook 的價格,目前 Ultrabook 的價格普遍在800~1200美元之間。將筆記本和平板電腦二合一的需求雖然存在,但是目前 Ultrabook 並不出眾的性能和高昂的價格,使其普及很難。如果Surface的價格真如外界猜測的500~600美元,可見會對 Ultrabook 市場產生衝擊。
其實,在微軟的定位中,更希望Surface是一個全新的跨界產品,筆記本、 Ultrabook 、平板電腦只是形式和叫法不同,未來流動終端或許將不存在鮮明的界線。這與聯想CEO楊元慶提出的PC+理念頗為接近,楊元慶認為,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設備都是PC的變種,傳統PC並不會被輕易取代,而是會被不斷地賦予新的含義。
從產品到商業模式
Apple 的iPad,亞馬遜的Kindle, Google 的Nexus,都在採用硬件低利潤或是零利潤,通過服務收費的盈利模式。而微軟此前一直死守著軟件授權的方式,Windows和Office巨大的成功成為其轉型的包袱。但 Apple 的成功,顯然在刺激並加速著微軟的轉型。
而這一次,Win8除了名字還延用Windows,其他的都讓用戶感覺到“大不同”。界面完全不同,交互方式完全不同,四色廣場方塊的LOGO換成了單色LOGO,甚至在銷售方式上也做出重大的改變。以前微軟都是“OEM+零售”,而此次會增加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方案:通過網上下載升級已有的Windows XP、Windows Vista或Windows 7,只需花費39.99美元。這一點頗似 Apple 操作系統升級收費的模式。
微軟的Xbox遊戲機上的硬件零利潤策略比較成功,接下來就是通過Surface和Windows Phone進一步實現其商業模式的蛻變。當然,這裡面的關鍵在於Windows應用商店。並不是很悲觀,從2010年10月4日微軟針對Windows Phone的MarketPlace應用商店開張算起,20個月後的2012年6月,Marketplace的上架應用數量突破了10萬大關。儘管還無法與 Apple App Store的65萬個應用相比較,也無法比拚 Android 生態免費為王造就的第三方應用海量戰術,但按照Windows Phone部門副總裁Terry Myerson的說法,“Windows Phone應用增長的速度是領先於很多競爭平台的”。事實上追溯到 Apple App Store應用數量突破10萬隻用了14個月,反倒是當初的 Android Market用了24個月。
Win8將在電腦、平板、手機上界面統一,提升產品感染力,徹底打通手機螢幕、電腦螢幕和電視螢幕之間的鴻溝。Surface將補上微軟最欠缺的一塊平板電視市場。微軟此前已經公佈了Office 365、Xbox、必應、Skype等六款雲平台,伴隨著Surface和Win8的發佈,將會初步完成微軟設想的“雲+端”架構,獨立於 Apple 和 Google 之外的微軟生態體系慢慢成型。但對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微軟則顯得小心翼翼,在軟件授權與雲服務收費之間,微軟採取漸變的策略:保留傳統授權模式,嘗試新的雲服務收費模式。
微軟這一生態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徹底的服務收費,與 Apple 、 Google 形成抗衡,還很難預料。但在感恩節前夕發佈的Surface和Win8,必將在年底掀起一場終端產品大戰,也將是微軟對 Apple 、 Google 發起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反攻。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