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彰化    |    彰化從前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薩族半線社的所在地。雍正元年乃改稱彰化。「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 
|    2.鹿港    |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1.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2.由當地原住民平埔族Rokau-an--語音譯轉化(閩南語發音)。 
  3.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 
  4.昔為米糧集散地,而方形米倉稱為「鹿」,故得名。 
  據學者的研究推論,以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莊展鵬,民81,鹿港,遠流出版公司)。    | 
|    3.和美    |    和美原叫做「和美線」,民國九年改為和美。現在以詔安橋為界,以西為泉州移民的墾地,以東為來自彰化的漳州墾民的墾地,境內是兩州墾民接觸之地,因為有鑑於漳泉械鬥迭起,為勸誡械鬥,和睦美鄰,所以稱之為「和美」。    | 
|    4.線西    |    線西從前叫做「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民國九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以堡名為地名。    | 
|    5.伸港    |    伸港初作「新港」,因為是新闢的港口,所以得名。後來因為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所以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更改為伸港鄉。    | 
|    6.福興    |    「福興」就是福建省移民在此,振興事業,建莊興隆的意思。    | 
|    7.秀水    |    秀水原叫作「臭水」,因為從前此地墾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積水發臭的緣故。後來改為「秀水」。    | 
|    8.花壇    |    花壇得名自現在花壇村之舊稱「茄苳腳」,因為從前這一帶是茄苳樹茂生之地,經當初移民的採伐,進而開墾成耕地,並建莊於此,所以以它為地名。    | 
|    9.芬園    |    芬園從前稱為「芬園新莊」,傳說是清代在此地種植煙草而得名。    | 
|    10.員林    |    康熙末年之後,移民入墾者激增,到雍正初年已形成村莊,漸漸發展成市街。因為墾民啟林闢地,留下圓形林地,創建聚落於此,所以稱為「員林仔」,後來刪掉「仔」,改為「員林」。(員林鎮志,民79,彰化縣員林鎮公所 編印)    | 
|    11.溪湖    |    溪湖從前叫做「湖厝」,位於彰化縣內略中央的位置,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段斜貫而過,支流環流於此,其周圍又有許多沙丘群,因為溪道環流,所以取其「溪」,盆狀低地稱「湖」,合併而成「溪湖。    | 
|    12.田中    |    田中鎮名取自清代的田中央莊。本地初期是一片水田,後來因為濁水溪氾濫而流失泰半,於是另外選擇他地,變水田為市街。「田中」的地名因此而得。    | 
|    13.大村    |    大村從前叫做「燕霧大莊」,意思是燕霧山(八卦台地)下的一大集村,因而稱大村。    | 
|    14.鹽埔    |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本地在過去移民建村時,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所以引用為地名。另一說是因為此地係鹽分頗高的荒埔地而得名。    | 
|    15.永靖    |    永靖此地名,傳說是知縣楊桂森所命名,因為這一帶是粵籍移民的地域,從乾隆末年起,屢次為閩粵械鬥所波及,為了勸誡械鬥,取永久安靖之義,所以命名為「永靖」。    | 
|    16.埔心    |    埔心過去叫做「大埔心」,因為此地位於廣闊未墾的埔地中央位置,所以得名。    | 
|    17.社頭    |    清乾隆年間移民舉族入墾,建莊在平埔族大五郡社的社頭之上,所以將莊名稱之為社頭。    | 
|    18.二水    |    從前此地的村莊形成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之間,所以命名為「二八水」。民國九年將舊稱「二八水」改為「二水」。 
  根據傳說,有兩種說法: 
  1.源自八堡圳的「八」字形分水。理由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及六十年(一九二一),施世榜和黃仕卿兩位先賢,分別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即施厝圳、今八堡一圳)和十五庄圳(今八堡二圳),渠道至二水鼻仔頭,以「八」字形分為一圳及二圳,蜿蜒流貫本鄉腹地,再流向彰化平原,由此得名。 
  2.根據彰化人雜誌廿三、廿四期第六頁二水地名的由來一文著者陳國典研究指出:二水之所以叫二八水,是由於下敘兩個原因,兩個理由形成的:其一為在明鄭時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自林圯埔(今之南投縣竹山鎮)要到本地時,必須經過二條溪,一為清水溪,一為濁水溪,越過此清、濁二條溪水,稱為「過二幅(Pak)水」,二幅水與「二八水」台語音雷同,古早先民移入本地時識字者不多,所以就將本地地名寫做「二八水」了。    | 
|    19.北斗    |    北斗舊稱為『寶斗』,是由於此地的街道整齊圖案,酷似寶斗仁,所以名之。後來改為近似音『北斗』,沿用至今。    | 
|    20.二林    |    鎮名由來是因為從前這一帶是平埔族巴布薩族二林社之所在地。    | 
|    21.田尾    |    田尾因為當時墾民創建村莊於十五圳的水田地帶末端,所以名之為「田尾」。    | 
|    22.埤頭    |    清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於此,因為在莿仔埤圳頭建村,所以稱為『埤頭』。    | 
|    23.芳苑    |    本鄉原稱為「番仔挖」,因這一帶過去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條溪道轉折入海於此,台語稱彎折為「挖」,合併而成地名。光復後改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名。    | 
|    24.大城    |    清道光初年時有移民墾殖於此,於是聚集成一大集村。因為械鬥頻繁,治安不良,於是築土成壘,以防禦盜匪,鄉名由此而得。    | 
|    25.竹塘    |    清初墾民遷入時,儲水為塘,以利灌溉,而且當時境內一帶有許多蘆竹茂生之水塘,所以稱此地為『竹塘』。    | 
|    26.溪州    |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氾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