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3

[複製連結] 查看: 515|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rupan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6-12-9 11:51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台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豐原
  
  
豐原舊稱為『葫蘆墩』,本地原屬於平埔族拍宰海族岸裏社的居住地,『葫蘆墩』是他們對本地之稱呼的譯音。清末年間,劉巡撫以其地物產豐饒而稱為富春鄉,亦稱為小蘇州。民國九年(大正九年)由於本地所產之米質極佳,是本地的特產,就將原地名改為『豐原』。至於「葫蘆墩」的由來,說法有二:本區早期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爾洞」,其音與葫蘆墩頗相似,傳為其轉音而來。豐原市境內有屯腳、屯頭、屯身三小丘,形似葫蘆而得名。(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
  
  
2.后里
  
  
本鄉舊稱內埔鄉,早期發生聚落處稱「屯子腳」,分屯頂、屯下。後因避免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而改稱后里鄉。乃因為本地的聚落是創建於平埔族麻薯社之背後,故稱『后里』。(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
  
  
3.神岡
  
  
因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的『神岡社』,故稱此地為『神岡』。
  
  
4.潭子
  
  
『潭子』舊稱為『潭仔墘』,因為創建聚落於柳川上游凹岸侵蝕坡的深水岸邊,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為『潭子』。
  
  
5.大雅
  
  
大雅昔稱為『壩雅』或『埧雅』,這是因為本地是河壩草埔之一部份,客家語稱為『壩仔』,與台語之『埔仔』同義,民國九年才改為『大雅』。
  
  
6.大里
  
  
『大里』舊稱為『大里杙』,係出自當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譯音,民國九年才改稱為『大里』。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台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8.太平
  
  
太平昔稱『鳥松頭』,因為建莊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的鳥松樹(榕樹之一種),故有此稱。
  「太平」地名的由來有二說:
  1.本地原屬於洪雅族的居住範圍,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開墾初期,與洪雅族常發生衝突,漢人受害嚴重,所以在剛建立村莊時,就冀以太平之願望,故命名為『太平』,後來就將此地改稱為『太平』。
  2.日據初期日軍推進到東興堡,準備進攻鳥松頭時,有一位當地人名叫「何錦成」,在半路迎接帶路,而太平當地人都很善良,要反抗的民眾也都逃走了。日軍指揮官說:「此地真是大平」,日據後便命名為「大平」,光復後才改成「太平」。(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
  
  
9.烏日
  
  
烏日以前稱為『湖日』或是『凹入』,這是因為本地的地勢較低,境內為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溪匯入大肚溪的地方,地勢呈現凹入的情勢,故有此稱,後來改稱為烏日。
  
  
10.大甲
  
  
本地以前是道卡斯族各社的居住地。大甲之地名即自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稱Taokas譯過來的。閩南語「大」之讀音Tai或Ta;「甲」為Kah併為Ta-kah,與Taokas近音。(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
  
  
11.清水
  
  
清水舊稱為『牛罵頭』,這是譯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罵頭』社,民國九年時,鑒於該地有良質泉水『埤仔口泉』之湧出,乃更名為『清水』,光復後沿襲至今。
  
  
12.沙鹿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稱。「沙轆」係本鎮舊稱,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民國九年改稱沙鹿,沿用至今。(沙鹿鎮志,民83,沙鹿鎮公所 編印)
  
  
13.梧棲
  
  
梧棲之地名是由「五汊」演變而來的。據道光中葉(1832)周璽撰彰化縣志山川圖作『五汊港』;同治年間(1862-1874)纂成的臺灣府輿圖纂要仍作『五汊港』;至光緒年間修成的臺灣地輿全圖則作『梧栖港』,可窺知清道光年間是通稱『五汊』而不作『梧棲』。因梧棲地當牛罵頭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個扇狀分流水汊處,故得稱。後由『五汊』諧音雅化而得之後的『梧汊』、『梧棲』、『鰲西』。『鰲西』地名由來的另一說法:因梧棲鎮位於大甲、大肚兩溪之間,兩水會合鰲山(即今清水牛罵頭山),所以昔日地名為「鰲西」(即鰲峰山之西端)。(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
  
  
14.外埔
  
  
在日據時期,今天的后里鄉統稱為內埔,而在其西邊之本鄉則括稱為外埔,『外埔』就成為本鄉之地名。
  
  
15.大安
  
  
本鄉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舊名,在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為鯨魚),清朝時稱為「螺絲港」、「勞絲港」等,是因螺殼上之迴旋紋,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至於有大安港之稱是因為本港可以讓船隻安全的停泊而得名。(大安鄉志,民78,大安鄉公所 編印)
  
  
16.龍井
  
  
龍井以前稱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譯音地名,後來則改稱為『龍井』,這是取自於今龍泉村之舊地名『龍目井』,因為當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師廟『龍泉岩宮』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後來則改稱為『龍井』。
  
  
17.大肚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為『大肚』。
  
  
18.東勢
  
  
東勢最早叫「板寮」,意思是木工做木板的工寮。後改為「東勢角」則有二說:
  1.是因為對當時的豐原人來說,「板寮」只不過是在豐原東方偏僻地區的一個部落,所以就叫做「東勢角」,是指東方的角落。日人剛到臺灣時亦取用「東勢角」的地名,之後才把「角」去掉,改為「東勢」而沿用至今。
  2.是由於本地的地勢向東方伸張,因此自古就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東勢』。(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
  
  
19.石岡
  
  
本地以前稱為『石崗仔』,石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為大甲溪在此納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狀如甕缸,裡面滿佈粗石,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石岡』。
  
  
20.新社
  
  
本地以前稱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樸仔籬社的分佈地,『新社』之由來,可能是曾經有平埔族人在此創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稱。
  
  
21.和平
  
  
本鄉在日據時期是泰雅族的分佈地,並沒有庄名,光復改稱為和平鄉,乃是以四維八德中之『和平』為鄉名。
  
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彰化
  
  
彰化從前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薩族半線社的所在地。雍正元年乃改稱彰化。「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1.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2.由當地原住民平埔族Rokau-an--語音譯轉化(閩南語發音)。
  3.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
  4.昔為米糧集散地,而方形米倉稱為「鹿」,故得名。
  據學者的研究推論,以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莊展鵬,民81,鹿港,遠流出版公司)。
  
  
3.和美
  
  
和美原叫做「和美線」,民國九年改為和美。現在以詔安橋為界,以西為泉州移民的墾地,以東為來自彰化的漳州墾民的墾地,境內是兩州墾民接觸之地,因為有鑑於漳泉械鬥迭起,為勸誡械鬥,和睦美鄰,所以稱之為「和美」。
  
  
4.線西
  
  
線西從前叫做「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民國九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以堡名為地名。
  
  
5.伸港
  
  
伸港初作「新港」,因為是新闢的港口,所以得名。後來因為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所以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更改為伸港鄉。
  
  
6.福興
  
  
「福興」就是福建省移民在此,振興事業,建莊興隆的意思。
  
  
7.秀水
  
  
秀水原叫作「臭水」,因為從前此地墾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積水發臭的緣故。後來改為「秀水」。
  
  
8.花壇
  
  
花壇得名自現在花壇村之舊稱「茄苳腳」,因為從前這一帶是茄苳樹茂生之地,經當初移民的採伐,進而開墾成耕地,並建莊於此,所以以它為地名。
  
  
9.芬園
  
  
芬園從前稱為「芬園新莊」,傳說是清代在此地種植煙草而得名。
  
  
10.員林
  
  
康熙末年之後,移民入墾者激增,到雍正初年已形成村莊,漸漸發展成市街。因為墾民啟林闢地,留下圓形林地,創建聚落於此,所以稱為「員林仔」,後來刪掉「仔」,改為「員林」。(員林鎮志,民79,彰化縣員林鎮公所 編印)
  
  
11.溪湖
  
  
溪湖從前叫做「湖厝」,位於彰化縣內略中央的位置,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段斜貫而過,支流環流於此,其周圍又有許多沙丘群,因為溪道環流,所以取其「溪」,盆狀低地稱「湖」,合併而成「溪湖。
  
  
12.田中
  
  
田中鎮名取自清代的田中央莊。本地初期是一片水田,後來因為濁水溪氾濫而流失泰半,於是另外選擇他地,變水田為市街。「田中」的地名因此而得。
  
  
13.大村
  
  
大村從前叫做「燕霧大莊」,意思是燕霧山(八卦台地)下的一大集村,因而稱大村。
  
  
14.鹽埔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本地在過去移民建村時,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所以引用為地名。另一說是因為此地係鹽分頗高的荒埔地而得名。
  
  
15.永靖
  
  
永靖此地名,傳說是知縣楊桂森所命名,因為這一帶是粵籍移民的地域,從乾隆末年起,屢次為閩粵械鬥所波及,為了勸誡械鬥,取永久安靖之義,所以命名為「永靖」。
  
  
16.埔心
  
  
埔心過去叫做「大埔心」,因為此地位於廣闊未墾的埔地中央位置,所以得名。
  
  
17.社頭
  
  
清乾隆年間移民舉族入墾,建莊在平埔族大五郡社的社頭之上,所以將莊名稱之為社頭。
  
  
18.二水
  
  
從前此地的村莊形成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之間,所以命名為「二八水」。民國九年將舊稱「二八水」改為「二水」。
  根據傳說,有兩種說法:
  1.源自八堡圳的「八」字形分水。理由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及六十年(一九二一),施世榜和黃仕卿兩位先賢,分別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即施厝圳、今八堡一圳)和十五庄圳(今八堡二圳),渠道至二水鼻仔頭,以「八」字形分為一圳及二圳,蜿蜒流貫本鄉腹地,再流向彰化平原,由此得名。
  2.根據彰化人雜誌廿三、廿四期第六頁二水地名的由來一文著者陳國典研究指出:二水之所以叫二八水,是由於下敘兩個原因,兩個理由形成的:其一為在明鄭時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自林圯埔(今之南投縣竹山鎮)要到本地時,必須經過二條溪,一為清水溪,一為濁水溪,越過此清、濁二條溪水,稱為「過二幅(Pak)水」,二幅水與「二八水」台語音雷同,古早先民移入本地時識字者不多,所以就將本地地名寫做「二八水」了。
  
  
19.北斗
  
  
北斗舊稱為『寶斗』,是由於此地的街道整齊圖案,酷似寶斗仁,所以名之。後來改為近似音『北斗』,沿用至今。
  
  
20.二林
  
  
鎮名由來是因為從前這一帶是平埔族巴布薩族二林社之所在地。
  
  
21.田尾
  
  
田尾因為當時墾民創建村莊於十五圳的水田地帶末端,所以名之為「田尾」。
  
  
22.埤頭
  
  
清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於此,因為在莿仔埤圳頭建村,所以稱為『埤頭』。
  
  
23.芳苑
  
  
本鄉原稱為「番仔挖」,因這一帶過去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條溪道轉折入海於此,台語稱彎折為「挖」,合併而成地名。光復後改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名。
  
  
24.大城
  
  
清道光初年時有移民墾殖於此,於是聚集成一大集村。因為械鬥頻繁,治安不良,於是築土成壘,以防禦盜匪,鄉名由此而得。
  
  
25.竹塘
  
  
清初墾民遷入時,儲水為塘,以利灌溉,而且當時境內一帶有許多蘆竹茂生之水塘,所以稱此地為『竹塘』。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氾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