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Albar 於 2013-2-28 00:31 編輯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的比例增加,國人漸漸興起了ㄧ股養生風潮。
中國人向來喜愛食補,各種打著保健養身的健康食品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吃進這些食品就能保證一定會健康嗎?
民眾該如何從眾多的產品中做出正確選擇?已是不可避免學習的課題。
認明衛生署之健康食品標章
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名詞,產品上最容易辨識的方法就是圖案為小綠人的健康食品標章,
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必須為經審核通過、具有核准證號的產品,才能於產品包裝上標示健康食品。
目前衛生署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13項,
分別為:(1)調節血脂功能、 (2)免疫調節功能、 (3)胃腸功能改善、
(4)骨質保健功能、 (5)牙齒保健、 (6)調節血糖、
(7)護肝(化學性肝損傷)、(8)抗疲勞功能、 (9)延緩衰老功能、
(10)輔助調節血壓功能、 (11)促進鐵吸收功能、 (12)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及
(13)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
個別產品經科學實證,無害人體健康,且具有明確保健功效,或符合衛生署公告之規格標準,
經衛生署審查通過者,始得稱為「健康食品」、標示健康食品標準圖樣及核准之功效。
不迷信誇大的功效
沒有健康食品標章的產品,坊間一般泛稱之保健食品,通常為濃縮或是萃取食物中的成分製成膠囊粉末等形式,
若要選購此類產品,應先看清楚有無完整中文標示,是否標示成分內容、品牌、廠商等。
如果對產品成分或標示有任何疑問,可以撥打產品標示上的廠商電話加以詢問,
藉此檢視業者是否對自身產品具有專業的了解,以及對產品售後負責的態度。
無論健康食品或一般食品,均不得宣稱醫療效能,違者將依法處辦。
看似神奇的功能,例如排除體內毒素,或像坊間常見的廣告手法,
以ㄧ個燒杯攪拌,或隨意擷取幾篇研究論文就斷章取義佐證吃完會有功能,通常只是廣告的誇飾用語,不應隨便採信。
然而市售商品琳瑯滿目,遊走於法律定義的邊緣販賣瘦身、排毒、豐胸及防癌等不實產品不勝枚舉,
大家應拒買來路不明、無中文標示或標示不明之食品,切莫隨意聽信宣稱特殊功效(如超級、無敵、減肥、增高、壯陽等)之食品廣告,唯有保持理性,才不會傷了荷包又壞了健康。
不應取代均衡飲食
由於現代人作息混亂,飲食更不均衡,難免會存有以各種保健食品來彌補健康的心態,
甚至誤以為吃越多保健食品,或是買越昂貴的產品來吃就會越健康,卻不修正自身錯誤的飲食方式,這是本末倒置的危險做法。還有人以為保健食品是食物,吃多了應該沒有關係,甚至會更好,這些都是嚴重錯誤的想法。
因為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基礎,廣泛選擇各類食品達到「均衡」的目的,
已可獲得足夠的營養,無需特別補充,更無需大量攝取,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有一些健康食品產品標示上,可以看到「請教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或是「懷孕婦女不建議使用」等標語,
這透露出一個訊息,就是此類濃縮萃取的產品,消費者應該要請教專家的意見,
並謹慎食用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並非貪多的胡亂食用。
購買後注意保存
民眾購買保健食品後,宜遵照包裝上標示的建議食用量來食用,切勿過量,也應詳讀包裝上的保存方法放置。
至於標示的有效期限是指「未開封」狀態下的保存時間,
一旦開封後,產品會因儲存環境發生變化,只要開封後就要儘快吃完,以免變質。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膠囊錠狀食品內放置的棉花應在開封後取出丟棄,
如果繼續放置在瓶中,反而會不斷吸溼而影響品質。
當然,最基本的保健方式還是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保持健康體位並維持心情開朗。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