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 聽古典音樂讓你變聰明?「莫札特效應」是真的嗎?──《好聲音的科學》

[複製連結] 查看: 28701|回覆: 1|好評: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pkcat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21-2-3 02:27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apkcat 於 2023-12-31 02:33 編輯

聽古典音樂讓你變聰明「莫札特效應」是真的嗎?──《好聲音的科學》  PanSci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018/12/01 ・492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一九九三年,以羅雪(Frances Rauscher)為首的一群心理學家,
聲譽卓著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了一篇題為
〈音樂與空間測試的表現〉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的論文。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論文截圖這項研究是為了瞭解學生們,在花十分鐘做了下面三件事的其中一件後,
於某項智力測驗上的表現如何:在這十分鐘裡,有的學生聽的是教人放鬆的指令,
有的只是安靜地坐著,而其餘學生則聽了十分鐘的莫札特鋼琴曲
接著,所有人都做了同樣的測驗。
測驗結果顯示,聆聽莫札特音樂的那組學生,比聽放鬆指令或是什麼都沒做的學生
成績都要來得好,而進步的幅度,相當於比他們原本的智商高出了八或九分
──這對他們來說可是很有用的
在這項測驗中,學生們要看一些經過摺疊裁剪的紙張上面的圖形,
並猜測這張紙在沒有摺過前是什麼樣子。這裡有一個類似的例子:
你能看出下圖的紙張,在經過摺疊和裁剪後,會變成圖A到E中的哪個形狀嗎?
(解答請見本章最後一頁)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出版社提供問題在於後來發生的事


要是當初羅雪博士及其團隊,將這項測試結果發表在某份不知名的心理學期刊上,

那麼在她專業領域內的同僚就會閱讀,並將它加進眾多有關大腦運作的已知資料中,
並勤於增修這些資料。但,《自然》可是首屈一指的期刊,
許多非常新奇、甚至顛覆世界的科學發現都會刊登在這裡,也就是說,
各家報紙媒體都會聘請專家學者(或至少是某個戴眼鏡的傢伙)
按月詳讀其中的每篇文章,搜尋有關癌症療法,或是無需熨燙的褲子等各種新穎題材。
(把旋律「顛倒過來」居然更好聽!?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


古典音樂可以提升智商?這說法實在太誘人了!羅雪博士的發現,在經過這些戴著眼鏡的記者不斷散播後,
媒體便充斥著古典音樂能提高智商的報導,而「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的說法
也就不脛而走。但羅雪博士不但從未表示聆聽莫札特的音樂能提高智商,
而且還對媒體那些短視的新聞從業人員解釋了好幾次,卻根本是徒勞。她所談的,
不過是某些「技能」,與我們所想像特定行為的結果有關罷了。
當然,根本沒人關心她到底說了什麼。古典音樂能讓人變得更有腦的說法實在太誘人
因此可不能揭露實情,免得大家想像幻滅。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pixabay)

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各行各業人人都相信這套說法。

英國古典音樂廣播電台 Classic FM 還推出了一張名為《嬰兒音樂》的暢銷 CD。

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則贈送新手媽咪人手一張古典樂 CD,
佛羅里達州還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州立的托育中心播放古典音樂,
德州監獄甚至播放交響樂給受刑人聽,還因此引發許多淋浴時刺傷人的事件,
因為大哥們竟為了拉赫曼尼諾夫和西貝流士孰優孰劣而起爭執。

到了一九九○年代末期,由心理學家亞德里恩.諾斯和大衛‧
哈格里夫斯在加州和亞利桑那州所進行的調查,
發現每五個人中就有四個人知道莫札特效應。莫
札特應該會感到很欣慰才是。
從那時開始,許多心理學家就開始探究智商與聆聽莫札特音樂之間是否有關聯。
二○一○年,研究人員在檢視了各種與此主題相關,
共有超過三千人參與的三十九項調查後,
確定真的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卻跟莫札特一點關係也沒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從莫札特到史蒂芬金……也太不懷好意了吧。圖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 E.格倫.夏倫柏格(E. Glenn Schellenberg)
及其同事,針對這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在其中一項實驗中,
他們將莫札特音樂換成了驚悚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小說的錄音。

項做法看似奇怪,但夏倫柏格教授和他的團隊卻想藉此瞭解,
是否音樂本身根本就不是重點


(左右腦理論的起源) (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
(過度簡化的二分法──《為什麼(文學|藝術)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解析【小丑】的深度意義,終極反派究竟如何造成?)
(小丑雙重人格?小丑與蝙蝠俠是兄弟?)


(Hiromi - The Christmas Song (2022, NPR's A Jazz Piano Christmas))
(I've Got Rhythm/上原ひろみ)(how cute do you want it to sound?)
(canon in D but it keeps getting jazzier)


其實重點是要讓心情變好也許在做智力測驗之前,只要播放任何讓人愉快的東西,就能使人擁有好心情,
並因此表現得更好。由於參與測試的都是大學生,不可否認地,
這些大學生可能只是對史蒂芬金的小說,跟對兩百年歷史的鋼琴曲一樣喜愛罷了。
我相信,若是學生們事前先聆聽一段音樂或故事,
而非安靜地坐著的話,也會在相同的「紙張未摺前應該是什麼形狀」
測驗上,有較佳的表現。測驗結束後,這些學生必須表明自己比較喜歡聽故事還是音樂。
較喜歡聽故事的學生,在聽完故事後所做的測驗分數最高;同樣地,較愛好音樂的學生,
則是在聽完音樂後做的測驗分數最好。
因此,我們現在不必再費神搞懂,為何莫札特的音樂能神奇地重整大腦模式
讓它變得更有效率了。因為,這個「莫札特效應」
不過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罷了──處於正面的心理狀態,就能增進智力上的表現

《阿瑪迪斯》劇照。圖/imdb

所謂「正面心理狀態」就是好心情加上適度的刺激
這裡的「刺激」指的是與沉悶相反的情緒。如果你處於不夠刺激的情境
(覺得無聊或昏昏欲睡),你的大腦就沒辦法做太多事,
此時要是有人突然拿智力測驗給你做,
成績自然就會不好。
相反地,你也可能受到太多刺激,如太過興奮或緊張等,如此也會導致表現不佳。
只有在處於適度刺激的狀態下,也就是在聽了故事或音樂後,
再接受測驗,才會有最佳表現。最重要的是,你若愈喜歡這個故事或音樂,
心情就會愈好,而心情好也有助於增進表現。當你心情不錯時,多巴胺的分泌就會增加
據說這樣思考時就會更有彈性,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的能力也會變強。
為了證實這一點,多倫多研究團隊開始嘗試在進行測驗之前,播放各式各樣的音樂,然後看看結果如何。不出所料,他們很快就發現了「舒伯特效應」,也就是出現了跟莫札特效應一樣的效果。
雖然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也都產生了相同的效果,
但研究團隊卻預測應該不會出現「阿比諾尼效應」
義大利作曲家阿比諾尼(Tomaso Albinoni)是那種一曲成名走天下的音樂家之一,
你或許曾聽過他那一千零一首作品〈慢板〉,但由於這首曲子實在太過悲傷和緩慢因此不太可能讓你感到振奮,或是讓你擁有好心情。不用說,要是在做摺紙(剪紙)測驗前播放這首曲子的話,
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阿比諾尼效應了。



  • 其實,阿比諾尼恐怕是音樂史上唯一的「無曲」成名者。
  • 因為就連那首〈阿比諾尼之慢板〉,也極有可能是出自一九五○年代義大利音樂學家兼作曲家雷莫‧賈佐托(Remo Giazotto)之手。
在當初的測驗中所播放的莫札特作品,乃是以大調譜寫且曲速稍快,
因而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多倫多研究團隊曾嘗試以較緩慢的速度,
以及將它變成小調(我們知道小調會激發較為悲傷的情緒)等方式,
播放這首曲子的不同版本給受測者聽。他們用了各種版本做測試後,
證實曲速較快的音樂更具激勵效果,而大調樂曲則會讓人心情更好,
因此,速度快的大調樂曲就會讓人們在測驗時擁有最佳表現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
延伸閱讀:關於「精神藥物」(神經傳導物質) 馬大元醫師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圖/pexels

之後當研究團隊在多倫多再也找不到受害(測)者時,便決定入侵英國。
他們說服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協助他們同時為大約兩百所學校裡近八千名學童做測試。
他們將每一所學校中的十到十一歲學生分為三組,並分別集中在三間教室裡,且每間教室都準備了一台收音機。
  • 第一組學童聽的是BBC第一電台(Radio 1)播放的流行樂團Blur的歌曲;
  • 第二組聽的是BBC第三電台播放的莫札特作品;
  • 第三組聽的則是心理學家蘇珊‧海拉姆(Susan Hallam)探討他們正在做的這項實驗的錄音。
在播放完畢後,學童們做了兩項關於空間能力的測試。在這項針對好心情
(刺激)理論所做的實驗中,一如我們所料,
這些學童在聽過最能刺激他們且最喜歡的播音內容後,
所做的測驗結果也最好──因而現在又多了一個「Blur效應」了。
這一切重點在於,在接受下一個腦力挑戰前,你聽的是什麼內容並不重要,
不論是莫札特、Blur的音樂作品還是史蒂芬金的小說都行,
只要是你喜歡又具有溫和刺激效果的東西,就能短暫地提升大腦的性能。
進行這些測試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當人們因為聽了某些東西,
導致精神與情緒變得更為高昂時,會產生什麼效果。雖然我們的精神和情緒通常是同時起落,
但兩者卻並非總是息息相關。你可能既開心又想睡,也可能既開心又興奮。
你的心情隨時都跟大腦分泌了多少多巴胺有關,
而精神卻跟另一種截然不同、稱為「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的化學物質有關。



(想要專心的時候,怎樣的音樂能幫助你?)





腦中可以以正腎上腺素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區域。圖wikipedia
為了將情緒和精神這兩種心智效果分開來看,
心理學家賈本葉菈‧伊利耶(Gabriela Ilie)以及威廉‧
福德‧湯普森在二○一一年時,找了幾組人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請實驗對象在聽完為時七分鐘的古典鋼琴曲錄音後,接受幾項心理和創意測驗。
其中有些人覺得這首鋼琴曲彈得很大聲、快速且音調高;
有些人反而覺得這首曲子音量小、速度慢且音調低;
至於其他組別則在音量、速度和音高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此曲的節拍最具有提振精神的效果(較快的曲速所產生的刺激效果最好),
而音高對情緒效果來說則比較重要(音高較高的曲子最能使人們感到開心)。
因此這首樂曲在各組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情緒提振效果。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蠟燭測試。圖/wikimedia
至於這些實驗對象所做的創意測驗,
則是由心理學家當肯(Dunker)所提出的一項著名的蠟燭測試
,以及麥爾(Maier)的雙索測試。在蠟燭測試中,受測者會拿到一盒圖釘、一組火柴棒,
還有,想當然,一根蠟燭。受測者必須利用手中的物品,以避免讓蠟油滴到地板上的方式,
將蠟燭固定在牆上。
(假如你現在有興趣的話,可在往下讀之前,先小試身手一下……)
這項測驗的標準答案是取出兩根圖釘,並扔掉其餘圖釘後,將空盒釘在牆上,
然後再將蠟燭黏在盒子上。


圖/pxhere

至於雙索測驗則比較難搞要是在做測驗當天剛好又沒什麼靈感的話,就更傷腦筋了
研究人員在天花板上掛了兩根不同長度的繩索,受測者必須要將兩根晃動繩索的尾端綁在一起。
而難搞之處就是,你在抓住了一根晃動的繩索後,便無法碰到另一根。而你所能使用的輔助工具,就只有一把剪刀和一張椅子。
(同樣地,在往下讀之前,你可先小試身手一下……)
我相信有些人會想到利用椅子,但其實並不需要。只要把剪刀綁在其中一根繩索上,
然後讓它擺盪起來,接著,在抓住了另一根繩索後,等第一根繩索向你擺盪過來時,
再把它攔截住。一旦兩根繩索都抓住後,就可以輕鬆地將兩端綁起來了。
最後一項測試則不太需要創意,這項簡單的腦力活動只要速度快便能完成。在
電腦螢幕上有四百零八個幾何圖形,受測者必須找出並點選那個出現了五十八次的圖形。
心情好,創意佳,刺激就有好精神那麼結果如何呢?是這樣的,當音樂並沒有讓情緒變得比較好,
但卻大幅地提振了受測者的精神時,這些人在最後一項簡單的速度測試上的表現相當好,
而在蠟燭和雙索試驗上表現較差。相反地,那些沒有得到什麼精神刺激,
但情緒卻大幅改善的測試者,則在創意測驗上的表現較佳,而在簡單的圖形測試上反應較慢。


因此,這項實驗的兩個結論是:
一、情緒改善能讓人變得更有創意;
二、增加刺激能讓人在簡單的思考活動上反應較迅速。正如我之前說過,當我們在聆賞音樂時,情緒和精神通常會同時起落,讓你兩種好處一次滿足。


(漢斯季默電影配樂解析《獅子王》、《紅色警戒》、《黑暗騎士》、《全面啟動》、《星際效應》/ The World of Hans Zimmer /
超級歪電影院 EP16)

目前,我們所探討的是在接受測驗前,聆聽音樂所產生的效應
但要是在你需要思考和專心做某件事,例如唸書或是填報稅單時播放背景音樂的話,又會如何?

(PanSci 泛科學)


(【聽見歌 再唱】)(現今社會最需要的電影)(【情緒自癒|心理急救箱】)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碎鑽 +1 幫助 +1 收起 理由
e9121012 + 1 + 1 非常讃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apkcat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發表於 2021-2-8 22:49
本帖最後由 apkcat 於 2022-4-23 21:37 編輯

運動認知與療癒人與音樂的連結從心跳開始


  文/林懷亞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herlock Holmes Fantasy - Hans Zimmer/Aleksey Igudesman)

音樂是人類身體的本能。我們的談吐語調、呼吸、器官與細胞的週期以及心跳

擁有自然和諧的韻律。這些原始的「生物律動」是人類創作、欣賞音樂的基底

當我們不僅僅以耳朵接收或創作音樂,而進一步以身體參與音樂的高低起伏、快慢跌宕,

你也許會發現,音樂與我們的生命原來「聲聲相依」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音樂結合生物體感、觸覺及心理的相關研究近年備受關注,


許多跨界音樂創作者更以人類與音樂互動的關係為創作元素。

音樂不僅僅是藝術領域的一環,也提供了身心調適與治療之用

本文將從人類的心跳講起,認識音樂與人體的種種美好連結。





(藏在音樂中的心底話,布拉姆斯到底想說什麼? 間奏曲Op.118 no.2)


人類的「節拍偏好」

2002 年比利時根特大學的 Dirk Moelants 的研究發現,


人類的「節拍偏好」(Preferred Tempo)速度為 120 至 130bpm(BPM全稱為「beats per minute」,

即每分鐘節拍速度) 1,像是走路、鼓掌皆是這個速度。

同時,Moelants 統計了「1960 至 1990 年中最流行的七萬四千首歌曲」,

其中最多的速度也落在 120 bpm,兩者不謀而合。

在 Moelants 之後,


2016 年音樂串流公司 Spotify 統計了美國該年五至九月一萬首熱門歌曲,

發現多數歌曲速度落在 70 至 180bpm,與一般人的安靜心率 60 至 100bpm 範圍十分接近,


(安迪老師 Teacher Andy;反正我的曲子,都是寫給妳的。 一生一世 刻骨銘心 布拉姆斯 間奏曲 Brahms Intermezzo Op.118/2)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萬首歌的拍速也以 120 至 130bpm 為大宗。2


跟著音樂動次動!音樂真的能幫助我們增加運動效率嗎?

音樂與運動的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1 年,當時的科學家就已發現自行車騎士在聽音樂的情境下,


踩踏板的速度比平時快。3  


(【台灣民謠組曲】桃花過渡、雨夜花、高山青 -米可吉他)

2012 年,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實驗顯示,若自行車騎士與背景音樂的韻律同步,
相較沒聽音樂或是沒與音樂同步的騎士,耗氧量少了 7% 之多。在這樣的情境下,
音樂就像身體的節拍器,穩住節奏並減少耗損體力。4

以上的實驗結果,都是源於聽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的直接連結

當我們接收聲音時,兩種神經元會互相牽動,使我們自然而然想跟著音樂擺動身體
這在對音樂毫無認知的嬰幼兒身上就可以看到,並非後天習得


近年有氧舞蹈課程、韻律課程越來越熱門多元,健身房裡不是大聲放著動感音樂,
就是人人一副耳機栽在自己的世界裡


(Healing Nature Frequencies (741Hz)

(Classical Music for Reading)

(Heavy, Fast Classical Music)

(Energy Booster Music)

(Fast, Energetic Classical Music)

「運動音樂」隨著人們對音樂調適身體韻律的認知漸漸成為音樂產業大熱門。

Spotify 的〈Groove in the Heart〉計畫,就集結該年前一萬名熱門曲目,

依速度排列為極輕、輕、適中、強、極強五個級別

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運動型態搭配音樂

(例如適中級音樂適合有氧強度音樂助於激烈的短程周期式運動等)。

只要輸入自己在該運動狀態下的最大心率

便能從中找到適合歌曲,編輯個人專屬的運動歌單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根據心跳頻率建議使用者歌單。圖/翻攝自 diegoolano


(Hang Drum + Tabla Yoga Music || Positive Energy Music for Meditation || Healing Music)


另外,運動品牌 Nike 也曾與美國獨立唱片公司 DFA Records 旗下樂團 LCD Soundsystem 合作,

於 2006 年在 iTunes 推出為跑者量身打造的 Original Runs 系列音樂,

譬如〈45:33〉這支 45 分鐘半的作品就是根據慢跑完整週期心率製作;

從堆疊的暖身、穩定的高峰再到漸緩沉澱的音樂。5



聽莫札特不會變聰明(?!)但聽音樂確實可以治療你我

我們身體對音樂本能性的連結與反應,使音樂成為了調適身心的利器

音樂治療的研究與應用越為普及,並常使用於心臟疾病治療

例如美國醫療機構 Mayo Clinic 的團體 Healing Enhancement Program 與音樂家 Chip Davis 合作,


鼓勵病患在手術過程與手術前後聆聽音樂。8柏克利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系的 uzanne Hanser


及其團隊研究更證實音樂對於心臟疾病治療復原期間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有所幫助

可以穩定血壓、睡眠品質、舒緩壓力與焦慮。9

音樂不僅應用在病況控制,也可以協助病人親屬處理情緒。


美國音樂治療師 Brian Schreck 曾與醫療中心暨小兒科醫院 Cincinnati Children’s 合作,

替失去孩子的家人製作音樂,協助他們面對孩子離世的悲傷。

Schreck 認為心跳聲是世上最美的聲音,而所有韻律都由此而生

因此他錄製病危孩童的心跳聲,根據心跳的節拍改編他們生前最喜歡的歌曲,

讓親屬仍能感受、回憶與逝去親人的親密互動。


(Heartbeat Music Therapy Helps Parents Cope with Loss of Teen)

當心跳與音樂相遇:既能翻轉音樂又能科普!
除了研究既有音樂與生物律動的關係,也有許多人結合兩者創作多媒體藝術,
打破藝術與科學的藩籬,為彼此增色。最後,我們來認識兩個讓你意想不到的跨界作品!


(Hans Zimmer - Mombasa from Inception : PrintedNoise Lab Remix (Percussion Duo Looping Ver.))

「聽你」創作的歌:音樂的樣貌由你的心跳決定
儘管我們每個感官接收到的訊息都由大腦的不同部位分別處理,

但我們聽音樂當下接收到的視覺、觸覺甚至嗅覺,卻可以影響我們對音樂的感受

Luciano Bernardi 與他的團隊在 2011 年研究發現,

不僅音樂引起的情緒會造成心血管運動的改變,音樂對心血管的生理影響也會改變我們的情緒


6因此不僅文化、時空背景會影響人對音樂的感受人的身心狀態也會

同一首曲子,不只一百個人聆聽會有一百種感受,

一個人聽一百次也可能次次感受不同。7


紐約音樂家 J. Views 就以音樂和生理、心理的連結

創造了音樂實驗計畫〈The DNA Project〉

解構組成音樂的元素之一——節奏,反轉聽者只能「聆聽」的立場

讓他們成為創作的一分子。 2016 年以實驗成果集結發行的專輯《401 Days》,


(〓 Almost Forgot《幾乎忘記》- Against The Current 歌詞版中文字幕〓)


歌曲〈#Almostforgot〉,便使用聽者心跳為節拍

創造出各種版本

(#Almostforgot​. A Heart-Controlled Music Video (Tutorial)
聽者只要將指頭置於手機鏡頭,讓它偵測隨心跳細微改變的指頭顏色,

就能以心跳作為歌曲的 BPM,改變歌曲的節奏。偵測心跳後,

螢幕也會出現搭配的動畫,並隨著聽者的心跳決定播放節奏。8

這支作品不僅強調了聽者為音樂不可或缺的角色(若沒有「聽者」,

仍會有音樂嗎?),也具體呈現了每個人對音樂的不同感受。



音樂沒有絕對心跳也是音樂與醫療聯手讓心律不整不再難以理解
穩定的節奏使我們得以跟上音樂的韻律,但有時來點不規律,

也充滿驚喜。2017 年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教授 Elaine Chew

與她的團隊進行了一項計畫〈Arrhythmia Suite〉,收錄了不同心律不整的心電圖數據做為節拍依據,

再尋找有相似節奏的音樂,並將音樂調整成與對應心跳節拍完全相同的歌曲。

11最後這個計畫集結成一系列的鋼琴曲目例如 Larsen〈Penta Metrius〉

便被改編成〈Mixed Meters〉;Piazzolla〈The Grand Tango〉也變成了〈III Tango〉

其實 Chew 自己也有心律不整,她與心臟專科醫生希望藉此計畫認識更多心律不整的情狀,

並透過曲子改編的對比,幫助病患及家屬認識這個疾病,

進而有益於醫生判定病情的不同階段,制定療程。


(Hans Zimmer & Alan WalkerTime (Official Remix)




(哲學爽歪歪EP1:尼采哲學思想解析 | 悲劇的誕生 | 民主的墮落 | 善惡的起源 | 超人的出現 | 永恆回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