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台北時間11日深夜宣告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為「大流行(Pandemic)」,這是繼2009年的H1N1之後,WHO首次將傳染病列入大流行範疇,只是國際間多半認為來得太遲,究竟什麼是大流行?
在全球確診病例來到12萬之際,WHO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終於鬆口認疫情已大規模蔓延,但他強調定位為大流行,不代表就要各國放棄圍堵病毒。
巴西衛生部長曼德塔(Luiz Henrique Mandetta)率先炮轟,認為宣告得太慢,讓各國抗疫工作變得複雜。國際間早在1個月前就呼籲WHO正視疫情蔓延,但當時WHO堅持不用大流行標籤,說是不希望引起無謂的恐慌。
(WHO祕書長譚德塞終於鬆口,將武漢肺炎列入大流行。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WHO為什麼現在才鬆口,除了各界懷疑的政治考量,或許也和可能隨之而來的措施有關,因為只要一宣告為大流行,各國難免祭出更強硬的旅遊禁令和貿易限制,對全球經濟衝擊不容小覷,過去也曾有宣告為大流行後,被認為誇大疫情而挨轟的狀況。
特別要注意的是,列為大流行不等同於重病。例如上一個大流行,是2009的H1N1,當時疫情在6週內蔓延多國,但H1N1致死率僅0.02%,後來也轉為季節性的流感疫情,降為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等級。反而致死率逼近10%的SARS,以及達到34%的MERS,從來就沒有被WHO定義為大流行。
(武漢肺炎列入大流行,但不等同於重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整理20世紀初以來,WHO認定是大流行的疾病包括:
1918年,西班牙流感,2,000萬至5,000萬人喪命。
1957年,亞洲流感,逾百萬人死亡。
1968年,香港流感,100萬至400萬人喪命。
2009年,H1N1,1萬8,500人死亡。
2020年,COVID-19,逾4,000人死亡(計算至3月12日)。
防疫政策要轉彎嗎?
2009年WHO宣告H1N1是大流行後,曾鼓勵各國將防疫重點放在診斷和治療上,也就是不再一味圍堵病毒,而是轉向為疫情減災。
但這次截至目前為止,WHO並沒有建議各國改變防疫方向或放棄圍堵,還強調疫情仍能控制,「尋找、隔離、檢測,並治療每一個病例,同時追蹤每一個接觸史」,仍是譚德塞對各國的建議。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ABC News
責任編輯:陳祖晴
文章來源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