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apkcat 於 2017-1-15 22:36 編輯
百年回眸長葉小檗與高山小檗的再發現
撰文/游旨价
有人說,台灣是海上的喜馬拉雅山脈,蕞爾小島上聳立著260餘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 而這一座座高山不僅成為台灣地貌的特色,也孕育滋養了亞熱帶島嶼上少見的山地溫帶植相。 小檗屬(Berberis)是北半球溫帶植相中的代表性灌木,其中大多數物種生長於高山與高原地帶。 正因如此,在東亞島弧中,高山雲集的台灣成為小檗屬多樣性熱點似乎也不太令人意外。
2014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與筆者共同發表一項研究,
報告中指出台灣共有12種特有種小檗, 研究小檗屬分類的英國權威學者哈伯(Julian Harber)曾對此表示, 很難想像一座小島竟擁有如此高的多樣性,讓人驚奇。
在我們的文章發表前,哈伯正在台灣執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小檗探險計畫。
基於長期對小檗屬系統分類工作的興趣,台灣成為哈伯探險計畫中的一站, 我們和他預計前往花蓮深山尋找兩種在分類學上長期地位不明的小檗。 上個世紀初,早田文藏在一系列著作中發表了五個小檗新種, 那是第一次有關台灣島上小檗屬的科學報導。 然而其中的長葉小檗(B. aristatoserrulata)和高山小檗(B. brevisepala) 在發表後就彷彿神隱於台灣山林,不曾再現身。要掀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模式標本即成了眼前最重要的線索。
筆者上網查找日本東京大學標本館的線上圖庫,從陳列的數位標本發現,
長葉小檗與高山小檗的模式標本分類資訊都不完整, 前者主體是一條只著生幾枚葉片與花梗的枝條, 而後者則僅有葉片、枝條,兩者皆無花無果。 由於數位標本無法滿足我們對觀察標本細節的需求, 因此2009年在台灣植物分類學會資助下, 筆者前往東京大學標本館實地檢視小檗屬的模式標本。
從標本信封袋的內容物中,筆者觀察到數量不少的葉、花標本殘片,
發現高山小檗的葉形變化大,並非良好的鑑定特徵, 也確認了長葉小檗的小苞片與花萼形狀與文獻相符。 但在比較模式標本與該書記錄的引證標本後, 我們發現長葉小檗的引證標本和原始文獻描述的模式標本有落差, 而高山小檗則因其模式標本缺乏花、且葉形變化大, 陷入無法與引證標本比較的窘境。
在與哈伯通信後,我們認為替兩種小檗驗明正身的最好方法,
就是到模式標本採集地一探究竟。 然而,兩件模式標本都只簡單標註採集自「中央山脈」, 我們如何在綿延300多公里的廣袤山區中「眾裡尋他」? 幸而,高山小檗的模式標本提供了採集者森丑之助 和採集日期1910年4月15日等重要資訊,循著這些線索, 我們陸續又調閱了多件同時期採集的標本, 結果發現長葉小檗的模式標本也由森丑之助採集的可能性很高, 且兩件標本可能都來自同一趟採集行程。
替長葉小檗驗明正身的一個重要步驟, 就是檢查花部形態是否與原始文獻相符。
在檢閱文史專家楊南郡所譯註的《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冒險》之後,
我們確認1910年4月森丑之助確實參與了中央山脈的橫斷探險隊, 嘗試自南投集集一路橫越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帶前往拔仔庄(今花蓮瑞穗)。 從書中部份的翻譯內容中,我們更進一步取得該趟探險的詳細行程, 終於推敲出兩種小檗在當時最有可能的採集地點── 花蓮光復鄉關門山區的昔日清代關門古道。
2014年4月6日午後,薄霧瀰漫,春雨綿綿, 我和哈伯一行人滿身疲憊地走在馬猴宛山腰的關門古道上, 突然看到不遠處的小坡上開著點點如星辰的黃色小花。 我們連忙湊近查看,一瞥見那植物的葉子我就忍不住驚呼:「找到了!」 仔細檢視花部形態後,哈伯也隨即歡呼應和:「就跟模式標本一模一樣!」 那是長葉小檗自1913年發表後,再次被發現的一刻。
隔日,我們順著古道往更高海拔挺進,在巨大的檜木林下發現了更多長葉小檗;
直至海拔近3000公尺的倫太文山頂, 我們又在二葉松林下發現了幾棵外觀形態與長葉小檗截然不同的小檗植株, 它們的葉部形態不僅與高山小檗在原始文獻的描述相符, 也具有與模式標本一致的葉形變化,我們因而認定那應該就是高山小檗了! 更讓人興奮的是,高山小檗正值盛花期,滿樹金花的它, 在陽光下耀眼而美麗,也讓我們得以補足原始文獻與模式標本所缺乏的資訊。
親眼於花蓮深山見到長葉小檗與高山小檗的那份興奮激動,
至今仍在心中迴盪不已。回想前往關門古道一路上, 年逾60歲的哈伯在幾位登山社夥伴的協助下,鑽行於廢棄、破碎的光復林道, 與水蛭大軍和芒草刀陣搏鬥,屢屢跌倒後再奮力爬起, 只為親身深入關門山區尋覓小檗;他炯炯有神的雙眼透露他的堅毅不屈, 如同200年前探險蠻荒、開啟世人視野的那群博物學者。 入山進行調查工作時,除了參考前人的登山記錄, 同時也得留下自己的記錄,如同這抹染上筆記本一角的鮮血, 正是遭水蛭攻擊的證據。
我想,我們會永遠記得,那年一齊走在森丑之助採集小檗的關門古道上,
尋覓並拾回百年前失落於這片山林的回憶。
古箏Guzheng『高山流水』
延伸閱讀: 看見孕育我們的山,我們的海,看見我們每個人的「原住民性」
(以上資源為原作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