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8

[複製連結] 查看: 710|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rupan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6-12-9 12:01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花蓮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花蓮
  
  
在花蓮溪口一帶,由於外海港灣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衝擊形成「洄瀾狀」,漢人見了,就把這處海港叫做「洄瀾港」;由於台語「洄瀾」和「花蓮」發音相近,清代時雅化為「花蓮港」,日據時期簡稱「花蓮」。(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73)(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0)
  
  
2.鳳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稱「馬里勿」,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木蘭繞樹生長就如鳳鳥展翅,漢人來開墾就命名為「鳳林」。
  2.另一說法是由於清代屬台東直隸州「奉」鄉,「奉」與「鳳」同音,且位於「西鳳林山」東麓地區,南有「鳳」信村,北有「林」榮村,故位在中間交通要站稱為「鳳林」鎮。(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95)(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9)
  
  
3.玉里
  
  
舊稱「璞玉閣」,一說是阿美族的譯音,意義為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若久不下雨則溪水乾涸,風吹沙土灰塵蔽日。二說是出自「派派可」之譯音,阿美族稱「蕨」為派派可,本地以產蕨得名。三說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玉閣」。日據時期簡化地名,因「璞」是未磨之「玉」,故改稱「玉里」。(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387)(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4)
  
  
4.新城
  
  
昔日泰雅族稱新城一帶為「大魯宛」,漢語譯做「哆囉滿」。清嘉慶年間,淡水廳吳全率領所募到的民眾到此墾荒,太魯閣社民屢出攻擊,就築城防禦,取名「新城」。在公文首見是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閩浙總督沈葆楨,奏准開築台灣後山三路,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路通後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故命名為「新城」。(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94)(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4)
  
  
5.吉安
  
  
清代此地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腳宣社』的所在地,日據時期稱為『七腳川社』,後有日本移民於此,稱為吉野村,台灣光復後設「鄉」,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語意色彩,且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稱「吉安鄉」。(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03)(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6)
  
  
6.壽豐
  
  
本鄉舊稱「里鬧」,泰雅語叢林之意,後來為阿美族狩獵地。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花蓮,在奇萊山一帶有一小山北側天然湖泊,潭中有許多鯉魚,稱之「鯉魚潭」,潭南方的小山稱「鯉魚山」,壽豐位於鯉魚山南端,故又稱「鯉魚尾」。台灣光復後取附近的「壽」村及日據時期日本移民村「豐」田村之壽豐二字,合稱「壽豐鄉」。(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14)(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8)
  
  
7.光復
  
  
這一帶為阿美族馬太鞍社域,到了民國二十六年,日人改馬太鞍為上大和。光復後有鑑於大和為日本上古國名又為其民族名,於是改稱為光復。
  
  
8.豐濱
  
  
清嘉慶年間,本地居民以阿美族為主,他們社名的漢譯音為『貓公』,所以往昔此地稱為『貓公』,日據時期是隸屬於鳳林郡新社庄。光復後因貓公二字地名不雅,又因本鄉東臨太平洋,漁產豐富,海岸風景宜人,故改名為「豐濱鄉」。(花蓮縣壽豐鄉公所編印。花蓮縣壽豐鄉簡介)(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76)(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9)
  
  
9.瑞穗
  
  
本地阿美族稱「可可」,意為平原遼闊之意。漢人稱『水尾』,因為此地位於富源溪、紅葉溪水納入秀姑巒溪末段,東入注海的各溪尾之處,所以得稱。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鑑於此地稻米農作結穗纍纍,而以日本神社「豐葦原之瑞穗國」的字句改稱「瑞穗」,祈求豐收。(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23)(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1)
  
  
10.富里
  
  
本鄉開發始於清道光九年(西元1892年),由於地廣人稀,土壤肥沃,漸漸形成聚落,稱為「公埔」,即指「公有待墾的一片小小平原」,為平埔族公共牧場。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富裕鄉里」吉祥之意,更名為「富里」。(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34)(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68)
  
  
11.秀林
  
  
秀林是太魯閣群泰雅族社名之譯音。社名原義是菅茅經砍伐燒燬後,再長出幼牙之處。現名除譯其音外,又寓意『山林之秀』。
  
  
12.萬榮
  
  
萬榮是日據時期的『森阪村』。民國四十七年改名「萬榮鄉」,地名由來是因為該村在萬里溪南岸,所以取『萬』字,加吉祥義之『榮』字拼成。(花蓮縣萬榮鄉公所編印,花蓮縣萬榮鄉鄉政簡介)(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52
  
  
13.卓溪
  
  
此地原稱「巴內大」,由於當地溪流除大雨外,終年無水,所以昔日名為「乾溪」。光復後成立鄉治,改名「卓溪鄉」。鄉名取自布農族中布農族群卓社、卡社群之譯音。(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486)(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83)
  
台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台東
  
  
清光緒年間,台灣建省之後,增設直隸州於此,當初以其位居台灣之東部,故命名為台東直隸州,『台東』之地名便是由此而來。臺東以前為卑南、阿美族定居之地,清咸豐五年才有漢人與平埔族移入,道光年間形成聚落稱「寶桑莊」,光復後設鎮「臺東鎮」,民國六十五年升為市。(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29)
  
  
2.成功
  
  
成功昔稱為『麻荖漏』,是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漢譯社名,民國九年時,改稱為新港,由來於當地為東海岸輪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復後,以其相近之日語讀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為地名。
  
  
3.關山
  
  
本鄉原名「里壟」,由高山族語「ㄉㄧ  ㄌㄢˋ ㄉㄧ ㄌㄢˋ」,即「紅蟲」翻譯成音。民國四十三年更名為「關山鎮」。因為本地的山勢逼近,就像一個關隘,故有『關山』之稱。(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49)
  
  
4.卑南
  
  
因為本地為卑南族之卑南社的聚落,所以稱為『卑南』。一百八十多年前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聰明蓋世,傳說有漢人血統,建立典章與納稅制度,發展迅速統治臺東縱谷,又控制附近大族,荷蘭人稱為「卑媽拉」(Pimala),漢人簡稱為「卑南」。(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64)
  
  
5.大武
  
  
本地原為排灣族巴卡羅群分佈地帶,位在南部中央山脈「大武山」餘脈之南,所以原稱為『南大武』,日據時期改稱「大武」,而沿襲至今。(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31)
  
  
6.太麻里
  
  
本地昔稱朝貓籬,其義不明。是太麻里溪出海口沖積成的肥沃三角洲平原,「太麻里」就是原住民土著話,指太陽照耀肥沃的地方。(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58)
  
  
7.東河
  
  
本地舊稱為『大馬武窟社』,這是由阿美族的譯音轉換而來的漢字,其意思為『投網捕魚之處』。光復後,以其位在台東海岸山脈東側最大河川馬武窟溪之東端河口位置,而改稱為『東河』。
  
  
8.長濱
  
  
本地舊稱為『加走灣』,是阿美語的漢字譯音地名,其意思為『守望之處』,在以前清軍來攻之時,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軍之動靜。民國二十六年時,因為本地位在海蝕岩台上,其下為石坑溪所形成之沖積扇,堆積物砂礫連續很長,故改稱為『長濱』。
  
  
9.鹿野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日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開墾種植甘蔗,由於附近有原住民「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觀,故稱「鹿野」。
  2.本鄉昔日為荒野之地,常有鹿群棲息,故稱「鹿野」。(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586)
  
  
10.池上
  
  
由於本地之東南方有一大水池,因此乃以聚落是位於大水池之西北方,故稱此地為『池上』。
  
  
11.綠島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本島舊稱為『火燒島』,另一舊稱為雞心嶼,即以該島之形狀類似雞之心臟而名。
  火燒島地名之起源有二說:
  1.相傳島上漁民出獵海上,遇風雨常迷失,故經常在山頂燃燒柴火為標識,遠望之而稱為火燒島。
  2.相傳百餘年前漁船在傍晚歸航時,遠望這座被夕陽染紅的島嶼,就如熊熊火焰包圍一樣,故稱火燒島。
  光復後政府因鑑於名稱不雅,並在島上展開綠化造林活動,所以改稱「綠島」。(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02)
  
  
12.延平
  
  
本鄉為布農族分佈地,日據時期為關山郡蕃地,光復後則取收復台灣之民族英雄延平郡王之『延平』為鄉名。(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44)
  
  
13.海端
  
  
『海端』屬布農族生活圈「海多端王」(Haitotowan)社分佈此地,故擇音簡稱為「海端」,海拔一千公尺有海端村。(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35)
  
  
14.達仁
  
  
本地原為排灣族『阿塱衛社』聚居之地,其意思為『聚集』,即眾多族人,為禦敵需要而逐漸聚集於此。鄉名取自安朔溪出海口平原區的「達仁」村。(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40)
  
  
15.金峰
  
  
本地舊稱為『虷仔崙』,這是譯自當地之阿美語,其意思為『雞母珠』,後來日據時期時,日人將『虷仔』,以日語中之同音字『金』代之,『崙』續用,而拼成『金崙』鄉之地名,後來又更改為金山鄉,因與台北縣金山鄉重疊,於是又改為現今之『金峰』鄉。(花松村,民85,台灣鄉土全誌(九)。台北:中一,頁651)
  
  
16.蘭嶼
  
  
本鄉以島名為鄉名。蘭嶼原稱為『紅頭嶼』,光復以後,以其為蝴蝶蘭之產地,故改稱為『蘭嶼』。關於紅頭嶼之由來,有以本島形狀類似紅頭船隻浮於水上,或云島上山頭夕陽照射時,遠望之,呈紅色,故有此稱;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島上之山腹多處有紅土層暴露出,故有此稱。
  
台北市各區地名之由來
  
1.萬華
  
  
舊名艋舺,亦作「蟒甲」、「文甲」、「莽葛」,為凱達喀蘭族語MOUNGAR之音譯,意指獨木舟及獨木舟聚集之地,其地濱河,土壤膏腴。初僅凱達喀蘭族在此居住,除射魚維生外,兼以所產苦茗、蕃薯等物,以獨木舟載運至淡水河上游新店溪,與漢人交易,遂得「艋舺」之名。
  
  
2.士林
  
  
舊名八芝蘭,康熙四十八年,陳賴章集團亦入墾此區。至清末,科名特盛,文風蔚起,改稱士林,取士子如林之意。
  
  
3.松山
  
  
平埔族錫口社的故居,日本人改為松山。
  
  
4.大安
  
  
由於(大灣庄),(灣)和(安)的諧音而得名
  
  
5.北投
  
  
平埔族的語言,北投就是指女巫。
  
  
6.內湖
  
  
位於台北盆地內側的盆地。
  
  
7.南港
  
  
因地處基隆河之南,有港可以泊舟故名。
  
  
8.文山
  
  
民國79年把景美區和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在水槽尾端部份叫(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9.信義
  
  
民國79年把松山區鐵路以南、及大安區和平東路以北獨立分出而來
  
  
10.中正
  
  
民國79年將古亭區和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而古亭區地名之由來乃因由(古亭苯)這種裝稻穀的建物得名。或擊鼓示警的(鼓亭)而來。至於城中區地名之由來,是因為位於古台北城的城池中央。
  
  
11.中山
  
  
台灣光復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
  
  
12.大同
  
  
由(大)隆(同)而來。
  
高雄市各區地名之由來
  
1.高雄市
  
  
此地原為西拉雅平埔族打狗社居住地,日據時期日本人把河洛語(打狗)改成與日語發音相近的─高雄(Taka),因此改稱為高雄沿用至今。
  
  
2.左營區
  
  
明鄭時實施屯田政策,本區以『左營』之部隊進行開墾,故稱之
  
  
3.鼓山區
  
  
三百多年前這裡是西拉雅平埔族打狗牙社活動區域,漢人稱之為『打鼓社』,且此地有一小山丘(萬壽山),其狀兀然凸起有如『鼓』狀,故稱鼓山。
  
  
4.三民區
  
  
台灣光復後取『三民』主義的三民作為區名。
  
  
5.鹽埕區
  
  
明鄭時期和清代有漢人開發為曬鹽區,河洛語廣場叫做(埕),如今為行政中心,依然保留開拓之初『鹽埕』的原始地名。
  
  
6.金區
  
  
昔日可能是明鄭時代實施屯田制度時,為『前金』營的拓墾區,故而稱之。
  
  
7.新興區
  
  
為『新興』的商業精華區,故稱之為新興區
  
  
8.苓雅區
  
  
三百多年前明鄭萬曆年間漢人入墾,在本區的松樹根上發現有球塊狀『茯苓仔』,漢人搭寮採集,故稱『苓雅寮』,台灣光復後改為『苓雅』區。
  
  
9.前鎮區
  
  
明鄭時期實行屯田政策,本區屬於『前鎮』軍營開墾區,故稱前鎮區。
  
  
10.旗津區
  
  
本區為長條形海岸外的隆起沙洲,有如一支『旗』子橫在港外,『津』就是過渡陸地或港口必經的地方,故稱『旗津』,北端形成高雄港,南端形成小港。
  
  
11.小港區
  
  
清末由於泥沙淤積,使當時的『鳳山港』衰落成為小港叫作『港仔土乾』,日據時期把『港仔土乾』改稱『小港』
  
  
12.楠梓區
  
  
昔日此地盛產『楠木』和『梓木』,又是木匠集中區,『梓人』就是『木匠』的意思,故稱『楠梓』。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碎鑽 +1 經驗 +1 幫助 +1 收起 理由
ckao + 1 + 1 + 1 很給力! 讚一個!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