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6

[複製連結] 查看: 585|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rupan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6-12-9 11:58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鳳山
  
  
鳳山舊稱為『下坡頭街』,後來稱為『埤頭街』。由於境內有一弧列狀隆起的珊瑚礁台地,稱為鳳山,所以清代取山名為縣名,稱為鳳山縣。
  
  
2.林園
  
  
本鄉原稱為『林子邊』,因在今日林園、東林二村境內,曾是森林茂密之地,早期移民在其邊緣處建村,所以得名。民國九年改稱為林園,光復後沿用至今。
  
  
3.大寮
  
  
清廷曾將此地一帶之荒埔,賜予平台有功的施琅將軍,以為世襲業產。於是施家招來大批佃農入墾,可能初墾時曾築有大型茅寮於此,所以得稱。另有一說:本地在康熙時百姓聚集休息的場所可分為「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等四座,日後,將四寮合而為一,改稱「大寮」。(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4.大樹
  
  
大樹舊稱為大樹腳,相傳在明鄭時期有一將領逐退原住民,屯墾於此,因為在大樹之下建村莊,因而得名。
  
  
5.仁武
  
  
本地在明鄭時期實施屯田時,派駐仁武鎮於此,因而得名。
  
  
6.大社
  
  
大社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支族阿加大社社址,明鄭時期被鄭氏屯兵所驅散,而遷往屏東林邊鄉。民國四十年由於本鄉經濟、文化、交通等均以大社為中心,故取名大社。(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7.鳥松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鳥松舊稱為鳥松腳,清康熙中葉移民入墾於此地,在鳥松樹(赤榕)下建村莊,所以得稱。
  2.原名為「鳥松腳庄」,因昔日,鳥松國小附近,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鳥松古樹,常被往返行人及商旅視為休息地點,故得名。後改為「鳥松鄉」。(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8.岡山
  
  
清康熙年間,閩籍移民入墾於此,當時這一帶為菅茅密生之地,故初墾時稱為『竿蓁林街』。到了清乾隆年間重修府志時,記載有阿公店之名,皆認為有一老翁所開店鋪,故得稱。後來因境內有小岡山、大岡山二隆起之珊瑚礁地形,所以改稱為岡山。
  
  
9.橋頭
  
  
橋頭在清康熙年間叫做『小店仔街』。後來乾隆時期修志,其中記載:『小店子橋,俗稱橋子頭』,便以『橋子頭』取代原來『小店子街』的稱呼。
  
  
10.燕巢
  
  
今燕巢內東燕、西燕二村舊稱為『援巢中』,安招村為『援巢右』,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與右鎮屯田舊址,故原名「援剿」。燕巢為『援剿』之諧音字。日據時期,日人因同音異義,乃改「援剿」為「燕巢」,沿用至今。(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1.田寮
  
  
田寮一帶曾是明鄭時期援剿中鎮屯墾地域。到了清乾隆末年更有移民入墾於此,因為在墾成之田中築寮成莊,所以得稱。
  
  
12.阿蓮
  
  
清康熙末至乾隆年間,有一楊姓墾首招募大批移民分地開墾,形成阿蓮中路、岡山營等莊。其中『阿蓮』可能出自平埔族西拉雅族社名之譯音地名。另有一說:本鄉古名「阿嗹」。民國三十五年時,楊玉山先生提議本鄉為佛教聖地,而佛家認為阿蓮是彌陀佛居住的淨土,為配合地方特色,宜將地名的「嗹」字改為「蓮」,經鄉務會議通過,便正式定名。(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3.路竹
  
  
路竹原稱為半路竹,因為以前此地居於大湖街(今湖內)與阿公店街(今岡山)之間交通必經地,地當半路上,又有茂盛的竹林,所以得稱。
  
  
14.湖內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因為境內有一大湖沼,在湖岸內建莊而得名。
  2.地名由來是取長治(現大湖方面)、文賢(現圍子方面)兩地區名含義而定。(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5.茄萣
  
  
本地因為在一大潟湖外側砂嘴上,且為茄萣樹茂生之地,因而得名。
  
  
16.永安
  
  
本鄉舊稱「永安仔」,乃因鄉內原設有「新永安仔塭」及「舊永安仔塭」魚塭,寓有永保平安之意,故建鄉之時,地方士紳乃決定以「永安」為地名。(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7.彌陀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相傳明鄭時本地供奉「阿彌陀佛」,故得名
  2.古稱「瀰羅港」,據中研院研究,應為平埔族語言。(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8.梓官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梓官地名之由來,似與修造船隻的官匠有關。相傳因修補軍船的官匠聚集於此而有此名。
  2.明鄭成功渡台後,本地以王梓的勢力最大,而昔日凡有權勢聲望的先民,均在其名後加一「官」字,以示尊敬。故居民尊敬王梓為「梓官」,故得名。(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9.旗山
  
  
旗山原稱蕃薯寮,因為初期移民築寮於此,並從事種植蕃薯,所以稱為『蕃薯寮』。民國九年,因其東北方有旗尾山,狀似清代蛟龍旗,所以改稱為旗山。
  
  
20.美濃
  
  
美濃舊稱為『彌濃』,其地名之由來,有一說為,美濃地方過去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瀰力社』與溪名『荖濃溪』,各取一字併成地名。清雍正十三年,有林姓兄弟來此開墾,籌建土地伯公廟,其開基碑文上有「瀰濃」等字樣,後定庄名為「瀰濃」,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之意。甲午戰後,在台日本人因懷念山明水秀的日本故鄉美濃,遂將「瀰濃」改稱為「美濃」。(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1.六龜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六龜舊稱為六龜里,六龜里源自曹族四社番芒子芒番社名之譯音。民國九年改稱為六龜。
  2.因前後山巖相對,成為六個山巖,狀似龜形,故稱之。(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2.甲仙
  
  
甲仙舊稱為甲仙埔,是阿里山四社番大武壟頭社人所建。此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詳細地名由來有待查證。
  
  
23.杉林
  
  
杉林舊稱為山杉林,由來乃因為此地原始景觀為山杉蓊蔚成林之地而得名。
  
  
24.內門
  
  
內門舊稱為「羅漢門」,又稱「羅漢內門」。由來有二:
  1.「羅漢門」原為平埔族語譯而成:羅漢門之『羅漢』是譯自馬卡道族之稱呼烏山山脈以東至楠梓仙溪一帶之地。清代在此地派兵駐守,乃為『門』之由來。羅漢門又以二仁、楠梓仙溪分水界上之大崎,分以東為羅漢外門里,以西為羅漢內門里,本鄉名由此而得。
  2.因有鴻儒避居其地,故取名「羅漢門」(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5.茂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茂林原稱『芒子社』(蚊子社),原義不明,後來可能以樹林茂盛而借為地名。
  2.原名「多納鄉」,為日語「老子」的譯音。民國四十六年,奉命改為「茂林鄉」。(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6.桃源
  
  
本鄉原名雅你鄉(aini),布農族語為「廣大」之意。民國四十六年,奉令改為桃源鄉。寓世外桃園之雅稱。(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27.三民
  
  
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曹族與排灣族的居民。在光復後,本地才設鄉,由於境內有民權、民族、民生三村,皆冠有『民』字,寓有『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故將此地命名為『三民』鄉。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