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4

[複製連結] 查看: 585|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rupan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6-12-9 11:54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雲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斗六
  
  
斗六昔稱為『斗六門』,該地昔為平埔族洪雅族之斗六社的居住地,在康熙末年時,該地墾成,乃譯斗六社之音為地名,稱為『斗六門』。加上『門』字,乃是因為當時其位置恰位於諸羅縣東方之門鎖重鎮,因而有『斗六門』之稱。後來則去掉『門』字,改稱為『斗六』。
  
  
2.斗南
  
  
斗南原稱『他里霧』,民國九年時,因其位於斗六之南方,故改稱為『斗南』。他里霧之地名是譯自當地的洪雅族之『他里霧社』社名。
  
  
3.林內
  
  
此地清朝以前為濃密如蔭的大林野,後來閩人鄭萃徘自福建漳浦來此地開墾,在乾隆、嘉慶年間,因平匪有功而獲封賜,從此傳家立業,人口集結,因村莊在樹林內創建,故名「林內」。
  
  
4.古坑
  
  
古坑舊稱為『庵古坑』,可能是由來於初期的入墾者,在坑谷內種植菴瓜而有此稱,在民國九年時,改稱為『古坑』。另有一說為古時候有一對夫婦,專門打鐵為生,其所住的地方命名為「打鐵坑」,這一對夫婦非常恩愛,居民羨慕,乃稱此地為「尪婆仔坑」。日據時期因不文雅而更名「庵古坑」,其意為溫暖的古窩,行政區調整時改名「古坑鄉」。(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9)
  
  
5.大埤
  
  
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1.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
  2.明末荷蘭人佔領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0)
  
  
6.莿桐
  
  
莿桐原稱為『莿桐巷』,可能是由來於移民在莿桐樹林間,創建村莊,故得此稱。民國九年時,則改稱為『莿桐』。(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0)
  
  
7.虎尾
  
  
虎尾舊稱為『五間厝』,最初開墾時名為「后尾」,後來因「后」與「虎」本地語音相似,日本人不知,鄉民也不明白,就將「后」誤為「虎」,於是「虎尾」地名就此沿用。(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6)
  
  
8.西螺
  
  
『西螺』地名由來於當地的巴布薩平埔族之番社名『西螺社』。西螺(台語ㄙㄞ  ㄌㄟ)最初是平埔族巴布薩族居住,他們稱本地為Soreau。三百多年前西螺地形很像田螺,而湊巧濁水溪對岸的北斗區也很像田螺,經協議將位於溪南端的叫西螺,北斗叫東螺。西螺又稱「螺陽」,一是依據「北辰南陽」的位置,就是濁水溪南畔;另一說是出自開拓者為追思故土福建螺陽而取。(西螺鎮公所編印。西螺鎮公所工作簡報)(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8)
  
  
9.土庫
  
  
『土庫』昔作『塗庫』,其由來應與往昔當地的洪雅族之猴悶社自稱『土庫』之譯音有關,後來才改稱為『土庫』。
  
  
10.褒忠
  
  
本地原稱為『埔姜崙』,乃是因為移民最初是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而有此稱,『崙』是沙丘的意思。後來在清乾隆五十一年時發生林爽文事件,當時本地一位名為張源懃的庠生,糾結了鄉勇數千人來抵抗,守莊數月,屢敗爽文軍,事後並且幫助官府平定其他地方的動亂。亂後,張生除了獲得清廷封官賞賜之外,其居住地亦獲賜『褒忠』二字為庄名,故原埔姜崙,從乾隆末業改稱『褒忠』。日據時期曾廢『褒忠』,而恢復原稱,光復後,乃再以『褒忠』為鄉名。
  
  
11.二崙
  
  
『二崙』即是在有兩座沙丘的地方創建村落而得名。二崙昔作『義崙』,這與本地的客籍移民有關,因為客語的『義』與『二』同音。後來此地便改稱為『二崙』。
  
  
12.崙背
  
  
因為本地之村落創建於沙丘之背後(本鄉崙前村崙背國小舊址南邊)而得名。開拓先民為躲避暴風及洪水,便選擇地勢較高的沙丘偏南地帶定居,後來人口增加,便以此沙丘為界,稱沙丘南面地帶的部落為「崙前」,稱後移居的沙丘北面村莊為「崙背」,本鄉多偏屬沙丘之北,乃以「崙背」為名。(崙背鄉鄉公所編印,民83,崙背鄉之農業暨農地利用綜合規畫)(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2)
  
  
13.麥寮
  
  
關於『麥寮』地名之起源,據傳墾殖初期有植麥者搭寮居住於此,故有此稱。
  
  
14.臺西
  
  
臺西原稱為『海口厝』,因為地當舊虎尾溪之出海口,故有此稱。光復後,以其位於台灣島之西邊,改稱為『臺西』,以與臺北、臺南、臺東、臺中對稱。
  
  
15.東勢
  
  
清乾隆十三年間,有一黃姓家族遷來,不久人口增加成一大部落,民眾以東方之部分稱為「東勢厝」,之後設為「東勢鄉」。(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3)本鄉移民均由海豐港登陸,因處於海豐港之東方乃命名「東勢」,「勢」取人旺勢振之意,閩南語亦有方位之意。(雲林縣東勢鄉公所編印,雲林縣東勢鄉地方誌)
  
  
16.北港
  
  
北港舊稱為『笨港』,由於往昔笨港被溪道截斷後成一北一南,將其在溪北者稱為『笨港北街』,後來則改稱為『北港街』,『北港』就成為本地的地名。
  
  
17.四湖
  
  
『四湖』地名之由來,乃是由於往昔之聚落沿著境內的四個池沼而建立。該池沼係往昔潟湖陸化後之遺跡,已經萎縮成淡水的池塘。
  
  
18.口湖
  
  
本地原名「烏麻園」,乃因往昔此地所種盡是烏麻。後來改稱口湖有二說:
  1.光復後由於本地四周均有魚池,且廣闊如湖,故稱「口湖」。
  2.由於本地地當四湖、後湖、內湖、施厝湖等以『湖』為地名之聚落群的入口位置,因而有『口湖』之稱。(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1)
  
  
19.水林
  
  
水林原稱為『水燦林』,民國九年才改為今稱。該地昔為一大潟湖,陸化後多沼澤,因沼澤內水漆茂生,故有此稱。水漆生長於海泥中,葉有粗毛,觸之腫痛,與咬人狗同。
  
  
20.元長
  
  
本地在清乾隆六年時,有一位名為傅元掌的人,從福建省泉州府率人來此開墾,墾畢,創建村莊,並熱誠為地方服務,去世後鄉民為感念其恩德,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後來稱為『元長』之說有二,一為訛傳所致。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住民平亂有功,報請清廷嘉許,因「掌」與「長」諧音,賜改稱「元長」。(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1)
  
南投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南投
  
  
南投之地名由來於洪雅平埔族(Hoahya)社名南投社。據諸羅縣志所載:「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貓羅溪)為南投,溪北為北投」。由此可窺知漢人以其對北投譯音社名之位置關係而命名為南投社。(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2.草屯
  
  
此地正好位於台中盆地的東緣山麓,為進入埔里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換草鞋的地方,其捨棄草鞋,堆積成墩,正是此地名的由來。
  
  
3.中寮
  
  
由於早期從二重溪至哮貓間,墾民築寮成村,有六寮、十八甲寮、後寮、鄉親寮等,中寮正好居於其中,並與後寮對稱,所以得名。
  
  
4.名間
  
  
因為本地地勢低窪,四周雨水淤積於此,形成沼地,經年濕潤,土音呼曰「湳仔庄」,後將「湳仔」之土音,改呼日語讀音,民國九年,因閩南語讀音Lama與日語「名間」訓讀NA-ma近音,故以「名間」之漢字改稱之。(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5.埔里
  
  
由於從前眉溪邊有先住民聚落『埔裏社』,或單稱為『埔社』,所以得名。又泰雅族稱埔里為『薩巴哈、巴卡拉斯』,意思就是星星之屋,夜間由高山鳥瞰而下,漢人街屋,就有如天上星辰閃亮之故。
  
  
6.國姓
  
  
國姓以前亦稱為『內國勝』,民國九年以後稱『國姓』迄今。其地名之由來,相傳與延平郡王國姓爺的左武衛劉國軒,曾率兵追討大肚番抵此有關。
  
  
7.集集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集集原稱為『半路店』,因早期店鋪街聚落恰位於西方「林尾」與東方「柴橋頭」中間,為聚集生活必需品以交易,故稱「集集」。
  2.「集集」出自水沙連番Chipu chipu社之譯音漢字。(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8.水里
  
  
水里原稱為『水裡坑』,『水裡坑』是從日月潭西岸之水裏社流至本鄉的一條河流,本地原屬於集集鎮,後來才劃分出,獨立成『水裡鄉』,後因其名不雅乃改稱『水里鄉』。
  
  
9.魚池
  
  
魚池舊稱『魚池仔』。本鄉以前曾是一個湖泊,後因南港溪上源之侵蝕,導致湖水外溢而乾涸。但是原來湖底的深窪處,仍留下多處的殘跡湖,當墾民落居此地時,便就其地形特徵命名為『魚池』。
  
  
10.竹山
  
  
竹山舊稱為『林圯埔』,相傳林圯為鄭成功之參軍,在鄭經實施屯田制時,曾經率領部屬在此屯墾,墾成後乃命名此地為『林圯埔』。民國九年時,由於境內的山坡多為竹林之產地,乃改稱此地為『竹山』。
  
  
11.鹿谷
  
  
鹿谷舊稱為『羌仔寮』,這是由於往昔本地未開闢時,附近有許多的羌群,民國九年時,有鑒於羌與鹿相似,而且境內又多溪谷地形,所以改稱此地為『鹿谷』。
  
  
12.仁愛
  
  
本鄉居民以泰雅族為主,並有少數布農族,以前此地並沒有命名,光復後,乃根據三民主義之政治理想,取四維八德之雅句,命名為仁愛鄉。
  
  
13.信義
  
  
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的曹族,光復後,取四維八德之雅句『信義』為鄉名。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碎鑽 +1 經驗 +1 幫助 +1 收起 理由
ckao + 1 + 1 + 1 讚一個! :>:>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