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ylyou 於 2015-6-17 02:53 編輯
一樓的版友,
1. 據查,香港地鐵是1979年開通的,假設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使用所謂"地鐵宋"了.
2.在台灣,IBM相容個人電腦上早期最廣泛被使用的倚天中文系統,大約是始自1980年代,當時因電腦顯示卡和螢幕等等軟/硬體的技術限制,在電腦上使用的中文字體一般就是16X16或24X24的"點矩陣字".而個人電腦上使用的輪廓向量字,ADOBE用於印表機的POSTSCRIPT字型大約是1985年推出的,而APPLE的TRUETYPE FONT則是在更晚才發表.
綜合1和2合理推論,所謂"地鐵宋"的原始版本,可能根本就只是一套印刷字或照像打字之類的傳統字體而不是電腦字體啦~ 譬如,1982年香港地鐵的手冊上就已經使用了"地鐵宋"字體,但那時一般中文電腦上都還在使用點矩陣字,有可能會有中文輪廓字"地體宋"嗎~ @_@?
如果我以上的推論恰好符合事實的話,那大概是沒人能給你一套官版的地鐵宋吧. ^^"
不過呢,網路上,倒是有人搞過地鐵宋的"仿版",你隨便網搜一下都能找到載點吧.
--延伸閱讀---
在個人電腦上,DOS時代是以外掛的方式來使用中文,而微軟則是在1990年以後才在WINDOWS 3.0裡內建中文滴~
以下引用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Microsoft_Windows
早期IBM PC個人電腦並不支援中文處理,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個人電腦逐漸普及,台灣開始有公司為使用DO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編寫能處理中文的外掛式中文系統,著名建基於DOS的中文系統計有國喬中文系統、倚天中文系統、震漢中文系統等等。由於實際上是用擷取繪寫螢幕指令的方式,截取畫面上的文字,將兩個ASCII編碼改為以圖形顯示的大五碼中文字,導致中文文書處理相當複雜(例如換行、左右對齊)。再加上承繼自DOS的固定行列顯示、早期只能顯示16x15圖素的點陣字體,早期的中文系統只能算是勉強能於個人電腦上處理中文訊息。
微軟早期的Windows 1.0和Windows 2.0沒有中文版本,台灣資策會曾研發出配合Windows 2.11之外掛式中文套件,但能配合使用之軟體不多。1990年5月英文版Windows 3.0推出之後,資策會亦曾配合此版與當時甫回台灣之朱邦復先生合作研發3.0版之中文套件,微軟原擬收購此技術,但因價錢無法談攏而作罷。其後微軟收回對資策會之授權,採用日本漢字技術,於1991年8月推出繁體中文版Windows 3.0,開始吸引華文地區的用家轉用。然而,迄1992年12月,微軟Windows 3.1正式的繁體中文版尚未出版之前,宏碁資訊仍以「中文視窗工作室」為名,推出可搭配英文版Windows 3.0及3.1之資策會版中文套件。隨著微軟於1993年推出繁體中文版的Windows 3.1,由於支援向量字型TrueType技術,加上Microsoft Office 5.0中文版等軟體的推出,用家首次能輕易的以「所見即所得」方式處理中文。
微軟不久便推出簡體中文版的Windows 3.11,奠定微軟於華文地區的主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