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Diplodocus(梁龍)
學名:Diplodocus ongus
英名:Diplodocus
日名:ディプロドクス
華語名:梁龍
體長:27~30m(成體)
體重:20t
年代:侏儸紀後期(1億5000萬~1億4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亞洲
Diplodocus(梁龍)是侏儸紀後期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龍腳類恐龍之一。
體型細長,骨骼比同科的Apatosaurus(雷龍)纖細,所以雖然長達30m。體重卻估計只有20t上下。
Diplodocus(梁龍)骨骼化石
雷龍
學名:Apatosaurus louisae
英名:Apatosaurus
日名:アパトサウルス
華語名:雷龍
體長:25m(成體)
體重:30t
年代:侏儸紀後期(1億5000萬~1億4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科羅拉多州、猶他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亞洲
Apatosaurus(雷龍)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恐龍之一,屬於梁龍科。
19世紀末剛發現雷龍化石的時候沒發現頭骨,所以一直用圓頂龍的頭來當作雷龍的頭。
1990年代發現雷龍的頭骨化石證實是和梁龍一樣。
雷龍全身骨骼化石標本
Seismosaurus(地震龍)
學名:Diplodocus hallorum
英名:Seismosaurus
日名:セイズモサウルス
華語名:地震龍
體長:35 ~40m(成體)
體重:40~45t
年代:侏儸紀後期(1億5000萬~1億4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新墨西哥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亞洲
梁龍科中最大型的一種,最近研究顯示地震龍和梁龍血緣非常接近,屬於同一個屬,只是不同種或亞種。
可以說是梁龍的放大版而已。
Supersaurus(超龍)
學名:Supersaurus
英名:Supersaurus
日名:スーパーサウルス
華語名:超龍
體長:33m(成體)
體重:40t
年代:侏儸紀後期(1億5000萬~1億4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科羅拉多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亞洲
發現於北美洲的梁龍科龍腳類,體型比雷龍大,體重可達40t。
Barosaurus(巴洛龍)母子對抗異特龍
學名:Barosaurus
英名:Barosaurus
日名:バロサウルス
華語名:巴洛龍
體長:27m(成體)
體重:25t
年代:侏儸紀後期(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西部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亞洲
頸長達9m,頸部輕而靈活,但是尾部比梁龍短。
丁赫羅龍
學名:Dinheirosaurus lourinhanensis(模式種)
英名:Dinheirosaurus
日名:ディンヘイロサウルス
華語名:丁赫羅龍
體長:25 m(成體)
體重:20t
年代:侏儸紀後期(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
發現地:葡萄牙
可能棲息地:伊比利半島
化石在葡萄牙Lourinhã市發現。
屬於梁龍科(Diplodocidae)。
根據特徵顯示牠們是由比梁龍原始的梁龍科演化而來,並且在獨自的島上演化。
因為當時的伊比利半島是個獨立島嶼,與北美及歐亞大陸分離。
資料來源:台灣小站/世界百科圖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