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恐龍:鳥盤目‧角龍亞目

[複製連結] 查看: 1957|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jason008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3 00:12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riceratops三角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riceratops三角龍家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riceratops三角龍化石

學名:Triceratops(屬名)
英名:Triceratops
日名:トリケラトプス
華語名:三角龍

體長:9m
體重:8t

年代:白堊紀後期 (68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各地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角龍類是白堊紀後期廣泛棲息在北美洲和東北亞、中亞的草食性恐龍。

三角龍是白堊紀後期廣泛棲息在北美洲的腳龍類,也是僅次於暴龍的人氣恐龍。

體長達9m!!是目前發現的角龍類中最大型的。

以平原地區的各種開花植物、蕨類、蘇鐵等為食物。

三角龍的大型頭盾可能用來增加身體的表面積,以協助調節體溫。劍龍的骨板也被推測擁有類似的功能,但這個理論無法解釋角龍科不同成員的頭盾形狀變化。由此顯示這些頭盾可能具有基本的求偶功能。

頭盾與角是兩性異形特徵的理論,是由Davitashvili在1961年首次提出,並且逐漸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頭盾與角在求偶以及其他社會行為上,被視為重要的視覺辨認物;這個理論可從不同角龍類恐龍擁有不同的裝飾物而得到證實。而現代現代擁有角狀物或裝飾物的動物,也將它們作為視覺辨識物使用。

最近,一對於最小型三角龍頭顱骨的研究,確定該頭顱骨屬於一個幼年體,並顯示頭盾與角是在年紀非常小的時期開始發展,早於性發育;因此三角龍的頭盾與角可能作為視覺辨認物使用。而該幼體化石的大型眼睛與較短的頭盾與角,也顯示三角龍的親代具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Protoceratops原角龍

學名:Protoceratops(屬)
英名:Protoceratops
日名:プロトケラトプス
華語名:原角龍

體長:1.5~2m
體重:100~180kg

年代:白堊紀後期 (8500萬~7200萬年前)
發現地:蒙古、中國內蒙古自治區
可能棲息地:東北亞、中亞

原角龍是1920年代由歐美科學家在蒙古發現,是最早發現蛋的恐龍化石,證實恐龍是卵生。

近年來在中亞各國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也發現不少化石。

體型接近綿羊。有大型頭盾,能用來保護頸部、使頜部肌肉附著、用來辨認同種類動物,或綜合以上功能。

原角龍與神話

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史與民俗學家Adrienne Mayor,提出角龍類原角龍保存良好的化石,被居住於中亞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的挖掘金礦游牧民族賽西亞人發現後,成為神話動物Griffin(獅鷲)的形象來源

Griffin(獅鷲)
被描述成有獅子的身體、大型爪、以及鷹頭;牠們在地面築巢產卵。游牧民族告訴希臘人與羅馬人,這些 Griffin(獅鷲)在山上,與沙漠中的砂岩,守衛者地底的黃金。

該地區有許多原角龍化石,而鄰近山脈有許多金礦,因此產生Griffin(獅鷲)神話的來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orosaurus牛角龍

學名:Torosaurus latus(模式種)
英名:Torosaurus
日名:トロサウルス
華語名:牛角龍

體長:5.5m
體重:5~6t

年代:白堊紀後期 (68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猶他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頭盾非常長,達2.6m!!!所以整個頭佔身體很大比例。

最近的研究顯示牛角龍的親緣關係最接近三角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Chasmosaurus加斯莫龍母子

學名:Chasmosaurus Lambe
英名:Chasmosaurus
日名:カスモサウルス
華語名:加斯莫龍

體長:5.2m
體重:4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0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加拿大亞伯達州、美國德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頭盾非常發達,有照顧幼龍的習性。

當掠食者,如暴龍攻擊時,雄龍會組成一個環型陣,將母龍和幼龍圍在中間,並以頭盾向外,讓暴龍無計可施。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Centrosaurus尖角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Centrosaurus尖角龍頭骨化石

學名:Centrosaurus Lambe
英名:Centrosaurus
日名:セントロサウルス
華語名:尖角龍

體長:6m
體重:5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500萬年前)
發現地:加拿大亞伯達州、美國蒙大拿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像犀牛一樣鼻端有一支長角 ,群居生活,在加拿大亞伯達省曾經發現大規模的化石骨床,

推測是集體渡河時碰上洪水被淹死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tyracosaurus刺盾角龍

學名:Styracosaurus Lambe
英名:Styracosaurus
日名:スティラコサウルス
華語名:刺盾角龍

體長:5.5m
體重:4~5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650萬~7000萬年前)
發現地:加拿大亞伯達州、美國蒙大拿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尾巴短,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以樹葉和樹枝為食物。

刺盾角龍Centrosaurus尖角龍是近親,而前者取代了後者。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nchiceratops安琪角龍

學名:Anchiceratops Ornatos
英名:Anchiceratops
日名:アンキケラトプス
華語名:安琪角龍

體長:4.8m
體重:3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800萬~7000萬年前)
發現地:加拿大亞伯達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安琪角龍的頭盾非常獨特。頭盾是呈長方形,邊緣有大型的三角形物。

棲息在河口地帶的沖積平原,以開花植物為食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Einiosaurus野牛龍

學名:Einiosaurus procurvicornis
英名:Einiosaurus
日名:エイ二オサウルス
華語名:野牛龍

體長:5m
體重:4.5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000萬~6800萬年前)
發現地:蒙大拿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最大特徵是有一支向前下方彎曲的大角,頭盾上也有2支角。

在平原區過著群居生活。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Pachyrhinosaurus厚鼻龍

學名:Pachyrhinosaurus(屬名)
英名:Pachyrhinosaurus
日名:パキリノサウルス
華語名:厚鼻龍

體長:6~6.5m
體重:4.5~5.5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000萬~6800萬年前)
發現地:亞伯達州、阿拉斯加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厚鼻龍頭顱骨的鼻部上有巨大、平坦的隆起物,而非角狀物。這些隆起可能用來推撞對手、如同麝牛。頭盾後方有一對角往上方延伸、生長。

厚鼻龍頭盾的形狀與大小隨者個體而不同,可能是性別差異或其他因素。

擁有強壯的頰齒,可協助咀嚼堅硬、富含纖維構成的植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chelousaurus阿奇洛龍

學名:Achelousaurus horneri
英名:Achelousaurus
日名:アキロサウルス
華語名:阿奇洛龍

體長:6m
體重:4t

年代:白堊紀後期 (8300萬~7400萬年前)
發現地:蒙大拿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有鸚鵡般的喙,適合採食樹葉,頭盾非常美麗。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Pentaceratops五角龍

學名:Pentaceratops(屬名)
英名:Pentaceratops
日名:ペンタケラトプス
華語名:五角龍

體長:8m
體重:6t

年代:白堊紀後期 (7500萬~7300萬年前)
發現地:新墨西哥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五角龍Chasmosaurus加斯莫龍是近親,體型較大。

頭盾又大又長!!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lbertaceratops亞伯達角龍

學名:Albertaceratops (屬名)
英名:Albertaceratops
日名:アルバートケラトプス
華語名:亞伯達角龍

體長:8m
體重:6t

年代:白堊紀後期 (8300萬~7000萬年前)
發現地:亞伯達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亞伯達角龍是尖角龍亞科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晚期。

亞伯達角龍第一個完整的頭部(編號TMP.2001.26.1)於2001年8月被發現,以及顱後身體的碎片。

亞伯達角龍的獨特處在於同時擁有長額角與尖角龍亞科的頭盾,而傳統的尖角龍亞科只擁有短額角。

鼻部上方有一個骨質稜脊,頭盾後方有兩個向外方的大型鉤角。

Michael J. Ryan先生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亞伯達角龍是最基礎的尖角龍亞科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Diceratus雙角龍

學名:Diceratus (屬名)
英名:Diceratus
日名:ディケラトゥス
華語名:雙角龍

體長:9m
體重:7.5t

年代:白堊紀後期 (6600萬年前)
發現地:懷俄明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1905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一直被當作是三角龍的一種。

1996年的研究卻證實是一個獨立的屬。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gujaceratops阿古加角龍

學名:Agujaceratops mariscalensis
英名:Agujaceratops
日名:アグジャケラトプス
華語名:阿古加角龍

體長:5m
體重:3.5t

年代:白堊紀後期 (8300~7000萬年前)
發現地:德州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發現於德州,2006年命名為新種,是最新種的角龍種類。

以沼澤邊的植物為食物。


資料來源:台灣小站/世界百科圖鑑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3幫助 +3 收起 理由
hara881225 + 1 好內容,老衲來為這篇文章開開光.
sleepless-man + 1 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我非常仰慕你..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