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恐龍:暴龍科

[複製連結] 查看: 2032|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jason008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2 23:11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yrannosaurus暴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yrannosaurus暴龍頭骨化石

學名:Tyrannosaurus rex
英名:Tyrannosaurus
日名:ティラノサウルス
華語名:暴龍(台灣)、霸王龍(中國)

體長:12~13m(成體)
體重:5t

年代:白堊紀末期(685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廣泛發現於美國和加拿大西部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亞洲

暴龍屬於暴龍科中的暴龍亞科,暴龍科的恐龍在整個白堊紀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北美洲。

最大特徵是2個爪。

19世紀末發現以來一直是全世界小朋友和恐龍迷的最愛。

1980年代以前被公認為世界最大的肉食性恐龍,當時開始有人提出暴龍是「食腐動物」的學說。

但是隨後的研究發現暴龍眼睛可完全直視前方、而且腿部肌肉異常強壯,足以追捕獵物。

而且暴龍也不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後發現的鯊齒龍南方巨獸龍等體型都超過雷克斯暴龍甚多。

在2003年,一個研究發現暴龍的咬合力為183,000牛頓到235,000牛頓,這種力量足以殺死一頭大型成年三角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暴龍科的牙齒

暴龍科的牙齒比較厚,斷面呈「D」字型!!!

適合咬斷骨頭。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異特龍科的牙齒

其他食肉龍下目(Carnosauria)的恐龍如阿根廷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體長14m),

異特龍科(Allosaurus)等的牙齒呈比較薄的鋸齒狀,適合切肉。

暴龍科在北半球分布甚廣,證明牠們在白堊紀是相當成功的動物。

暴龍科的牙齒比較厚,斷面呈「D」字型,除了吃肉外還能咬斷骨頭吃骨髄。

暴龍的食物除了三角龍、鴨嘴龍等草食性恐龍(捕殺或吃屍體)外,還能吃海龜、陸龜等堅硬食物。

另外以現在的熊來說,牙齒堅固,雖然是肉食性動物,除了捕殺和吃屍體外,也能吃一些植物果實和根莖類。

白堊紀的時候蘋果、梨子、玫瑰等開花植物已經出現,可以想像暴龍像熊吃蔓越莓一樣,吃蘋果的樣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暹羅暴龍

學名:Siamotyrannus isanensis
英名:Siamotyrannus
日名:シャモティラヌス
華語名:暹羅暴龍

體長:6.5m(成體)
體重:1t

年代:白堊紀前期(1億300萬~1億2500萬年前)
發現地:泰國東北部
可能棲息地:亞洲

在泰國東北部發現,是目前發現的暴龍科中最古老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雙葉龍

英名:Futabasaurus
日名:双葉竜
華語名:雙葉龍

體長:6m(成體)
體重:1t

年代:白堊紀前期(1億300萬~1億年前)
發現地:日本福島縣
可能棲息地:亞洲、北美洲

1986年發現在日本福島縣雙葉層群中發現的暴龍科恐龍,也是在日本發現的第一種暴龍科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Daspletosaurus(懼龍)

學名:Daspletosaurus. torosus
英名:Daspletosaurus
日名:ダスプレトサウルス
華語名:懼龍

體長:9m(成體)
體重:3t

年代:白堊紀後期(85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加拿大亞伯達州、美國西南部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Daspletosaurus(懼龍)是白堊紀後期廣泛棲息在北美洲的暴龍亞科恐龍,是暴龍的祖先型,一直生存到恐龍時代結束。

Albertosaurinae(亞伯達龍亞科)最大差異是嘴和身體非常粗壯,和暴龍一樣適合捕殺角龍類,體型修長跑得快的亞伯達龍亞科則適合捕殺鴨嘴龍科。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特暴龍

學名:Tarbosaurus bataar
英名:Tarbosaurus
日名:タルボサウルス
華語名:特暴龍

體長:10~12m(成體)
體重:4~4.5t

年代:白堊紀後期(85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蒙古、中國華北地區(牙齒)
可能棲息地:亞洲

白堊紀後期棲息在亞洲的暴龍科恐龍,也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亞洲肉食性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notyrannus(迷你暴龍)

學名:Nanotyrannus lancensis
英名:Nanotyrannus
日名:ナノティラヌス
華語名:迷你暴龍

體長:3.5~5m(成體)
體重:150~300kg

年代:白堊紀後期(75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美國西部
可能棲息地:北美洲

白堊紀後期棲息在北美洲的暴龍亞科恐龍,暴龍的迷你縮小版!!!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lioramus

學名:Alioramus remotus
英名:Alioramus
日名:アリオラムス
華語名:阿利奧拉姆斯龍

體長:6~7m(成體)
體重:1t

年代:白堊紀前後期(75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蒙古
可能棲息地:亞洲

Alioramus(阿利奧拉姆斯龍)屬於暴龍科,生活於白堊紀後期的蒙古。

阿利奧拉姆斯龍是由俄羅斯古生物學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化石包含一個部份顱骨、三個蹠骨,發現於蒙古,該地在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是片氾濫平原。

比近親的暴龍及特暴龍小型。

特徵是在其口鼻部上側有一排五個骨質的雞冠狀突起,牙齒較其他暴龍科更多且細小。



資料來源:台灣小站/世界百科圖鑑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3碎鑽 +1 幫助 +3 收起 理由
ggyy77880 + 1
sleepless-man + 1 + 1 非常讚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