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病是撐出來的 這些癥狀要少吃

[複製連結] 查看: 206|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0629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1 22:14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雖然過飢過飽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但《黃帝內經》更側重於飲食過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吃不飽、營養缺乏而導致的病症確實不多見了,特別是在城鎮居民中,飲食所致疾病多數是過食所致,也就是說,疾病多數是撐出來。

哪些疾病與飲食過量有關

1、怠惰乏力


攝入食物過多,胃腸道消化食物就會耗費大量的氣血,人體其他組織反而會營養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后容易睏倦的體驗,這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的表現。

所以,很多體形肥胖、飲食無度的人,不但沒有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狀態,反而呈現出懶惰、倦怠、有氣無力的樣子。這是由於人體氣血長期聚集在胃腸道消化食物,人體其他部位的臟腑組織氣血供應反而不足。

2、胃腸疾病

由於不斷的、大量的進食,胃腸道負擔加重,極易損傷胃腸道,《內經》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飲食超過了自己適合的需要量傷害了腸胃。在臨床上由於暴飲暴食而引起的胃病並不少見,如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腹瀉等,日久則會導致胃炎、腸炎以及慢性腸道病變。

3、代謝障礙綜合征

飲食中營養過剩,導致體內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是一種變相的多食。人體不能充分代謝與利用這些營養,就會變為痰、濕等病邪損傷臟腑,從而引起疾病。

《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是指油膩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二者相合表示過食肥美油膩的食物,這不僅可以使人變生疔瘡類疾病,而且這種體質容易招致任何疾病,罹患疾病就像拿著空罐子裝東西一樣容易。

《黃帝內經》說:「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這其中包括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肢體痿廢、心肺氣虛等疾病,均與此類飲食有關。

4、提前衰老

過多肥甘食物,容易引起的另外一種損傷是產生大量代謝產物及糞便,這些廢物產生的濁氣、毒素,會損害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加速人體臟器的衰老、面容的損傷。

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便秘的人不僅容易發生咽痛、頭痛等病症,而且還會出現面部痤瘡、皺紋增加、頭髮變白等現象。

其實,古人早就發現,適度的減少食量,對身體的健康、長壽都是有益的。

諺語說得好:「吃飯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美國醫學家通過一項實驗,在大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基因叫長壽基因,這種基因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表達,也就是沒有生物學活性,只有在飢餓情況下,這種長壽基因才表達其活性,延長動物的壽命。

因此,適度的飢餓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而且有助於長壽。調查資料顯示,體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體偏瘦者壽命短3~5歲;90歲以上的老人,80%都有節食的習慣。所以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這些都告訴了我們少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強調飲食過飽、肥甘厚味太重對身體存在傷害,提倡少食對健康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飲食可以無限制地節制,很多女性為減肥瘦身而採取節食,不吃主食、肉食,只吃水果、蔬菜,其結果同樣會出現很多疾病。

1、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症,往往見於節食的女孩,在認為自己胖、自己不夠漂亮時,想通過節食來達到美麗苗條的目的。

開始是有意識地控制飲食,但逐漸地把對胖的厭惡轉移到食物上來,這種意識就變成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見到食物就出現排斥,最後即使是自己想吃東西,身體的神經系統也無法同步,這就形成了神經性厭食症。很多得這種病的女孩,最後都活活餓死了。

2、月經紊亂甚至閉經

由於五穀類食物、肉類食物都是溫熱之性,而蔬菜、水果類則為寒冷之性,所以,很多過度節食的女孩,一方面會出現氣血不足,另一方面會出現陽氣虛損的寒冷症,在出現頭暈眼花、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的同時,還會出現月經紊亂。

如月經後期、月經量少,甚至閉經。更為嚴重的,出現第二性徵退化的徵象,表現為胸部平坦、陰毛腋毛稀疏等。因此,過度節食,對追求美麗的女孩來說,是最不適宜的。

何時少食最適宜

很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拚命節食,常常從晨起就不吃飯,這樣一來,時常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不僅感覺不到身體的健康活力,甚至餓出很多疾病。那到底何時少吃為好呢?古人有句養生口訣,就告訴了我們適當的少食時機 ——「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吃申后飯」。

申時即下午3~5點,這實際是建議我們晚飯要少吃或不吃。當然,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什麼照明設備,天一黑就早早上床睡覺,所以吃了東西很難消化。我們現在雖然夜生活較長,但晚飯後的工作量、活動量相比白天要少很多,所以,建議晚飯少吃一些。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幫助 +1 收起 理由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