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賴士葆專欄】五年百位教授被挖走 台灣怎麼了?
2013年10月16日19:11
解嚴之後的台灣,整個社會被多元、民主、自由的氛圍籠罩,廣設高中大學是教改的訴求之一,檢視這個歷經幾任教育部長的政策,讓人不勝唏噓。這個政策的制定沒有整體前瞻性的通盤考量,忽略人口逐年負成長這個關鍵因素,率爾讓高教政策鬆綁,這是一個嚴重的疏忽與誤判,這中間陪葬的是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和千千萬萬個年輕人的生涯規劃。
二十年來,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增加一倍,但是從民國70年出生人數41萬多人,逐年遞減到101年的22萬多人,少子化的衝擊,造成大專院校招生員額不足的窘況。過去教育部大幅鬆綁,放寬讓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升格改制的限制,以致於有平均一科只要考2.8分就能上大學的新聞,很多私校視學生為衣食父母,砸下大筆獎金吸引學生,留住學生。當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幾,談不上篩選,更不輕易辭退學生,導致學生素質低落,畢業之後連22k 的工作都難找到,年輕歲月不能重新來過,滿街無法適才適所徬徨的年輕人,孰令致之?
政府在2010年核定開始實施〈人才培育方案〉,但是並沒有真正的落實,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曾因憂心國家正面臨一個空前人才失衡的問題,於是邀集各界領袖,聯名提出〈人才宣言〉提醒大家,台灣已經成為一個高階人才的淨輸出國,無怪乎八成的大學校長擔心其教授被挖角。在全球化來臨的時代,人才是流動的,各國投入搶人大戰,祭以高薪,修改移民法,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等,媒體常報導台灣的優秀學者被挖角到中國大陸或是香港、新加坡,相信大家都有沉重的失落感。
國科會的資料顯示,五年有百位以上的教授及研究員被挖走,這還不包含退休人員被挖角的數字。曾幾何時,公平正義的口號在台灣到處被朗朗上口,民眾也被教導將之視為民主化過程不可缺的要素,在國際學術界講的是「差異化定價」,搶優秀人才彷彿在競標,當台灣提供百萬年薪,但是他國則是以三倍、四倍起跳搶人,在台灣普遍要求齊頭式的平等的氛圍,還要忍受被當肥貓的譏諷,優秀的國際人才吸引不進來,現有的優秀學者頻頻被挖角,這是要嚴肅以對的警訊。
目前一般大學有71所,就讀技職體系的學生91所,遠超過一般大學。政府對於大專院校的獎勵補助都依據評鑑的結果來頒發,然而目前對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量化單一指標,導致各大學包含技職體系在內的學校拼命地投入SCI和SSCI的量產,追逐學術研究成果,於是學用落差嚴重,與國內社會經濟產業需求脫鉤, 重學術輕技術,未能加強產學合作,任令所有教師跟著拚論文發表,多少學生的潛能就被這樣的制度埋沒犧牲,對於有特殊技能的技術型業師只是聊備一格,技職體系發展被嚴重扭曲的生物鏈如果不能鬆綁,就難以解開技職體系的桎梏。
有研究報告指出政府再不積極處理,十幾年後將會有一半的大專院校關閉,教育部過去鼓勵大學整併,但是成效不彰,招攬陸生、僑生、外籍生的效果也有限,這些年培養出來四五百萬名學士、碩士、博士,並未給台灣帶來相對增加的競爭力,反而衍生高學歷高失業的社會問題。最近教育部積極地在談退場的機制,引發社會極大的關注,因為除了學生受教權益問題和教職員失業的問題,更敏感的是以土地換退場的議題,內政部初步同意將校地變更成為商業用地,校董可以拿回幾成的土地,原本大環境不利於招生,再加上拿回部分土地的利益驅使,是否引發另一波的關校風潮令人憂心。
對於高等教育的衝擊不只是少子化的問題,市場自由化之下許多的家長紛紛安排子女出國讀大學,甚至在WTO架構之下,將來不排除國外知名大學來台設分校,台灣的高等教育預備好今天明天的挑戰了嗎?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周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
星期二:南方朔
星期三:漂浪島嶼
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
星期五:馮光遠
星期六:羅文嘉
星期日:彭明輝
(作者群陸續增加中)
=====================================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的話 請送朵花 30朵鮮花 系統會自動高亮 更可提醒更多的人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