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 日本新怪現象 隱蔽青年漸增加

[複製連結] 查看: 167|回覆: 0|好評: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aejunhsu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7-9 01:30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現在日本有愈來愈多的隱蔽青年,女性隱蔽青年也有成長的的趨勢,平均年齡更從21歲變成32歲。日本的社會和經濟壓力,造成大量的年輕人足不出戶且自我封閉,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在日本,同時也發生在南韓、義大利和歐洲國家。

「宅男」在日本指的是對動漫狂熱的「御宅族」,而不上學、不上班,過著自我封閉生活的年輕人,則被稱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社交,也不參與社會活動。由於在社會上經歷挫敗,導致隱蔽青年整天與電腦、電玩、書本為伍,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許多隱蔽青年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多數為男性。心理醫師齋藤環說:「隱蔽青年覺得心裡受到折磨,他們想要走到外面的世界,並結交朋友或異性,但是他們做不到。」根據日本官方統計,隱廠青年的人數高達70萬人。齋藤指出,隱蔽青年的人數逐年上升,是因為他們傾向與世隔絕,所以實際上的數字可能高達100萬人。另外,根據日本官方在2010年統計,隱蔽青年的平均年齡也持續上升,過去的平均年齡是21歲,現在則是32歲。

是什麼原因造成隱蔽青年現象呢?面子問題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當隱蔽青年脫離社會愈久,他們的社交挫折感愈高,也同時失去自尊與自信。自我封閉的原因通常是成績不佳或社交挫敗所致。

第二個原因則是依賴感。傳統上,女兒通常在婚後必須離開家裡,但是兒子卻會留在家中,即使半數的隱蔽青年對他們的父母有暴力傾向,大多數的父母仍不會將他們逐出家門。

東京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心理學家鈴木百合子指出:「傳統上日本人是集體主義的,日本人不希望在群體中太過突出。但是對於年輕世代來說,他們傾向個人主義,關注自身多於他人。」

英國學者安迪.弗隆(Andy Furlong)認為,隱蔽青年現象是因為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和1990年代的經濟蕭條,許多年輕世代面對不穩定的社會環境,只能從事短期或臨時的工作。社會上出現大量的派遺工作者(freelancer)和尼特族(neets)(尼特族意指不工作、不就業、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尼特族、派遺工作者和隱蔽青年常被加在一起連用,被描述為日本的經濟寄生蟲。

隱蔽青年一詞也經常與「宅男」」、「奇客」(Geek)和「書呆子」等名詞連結在一起,他們通常沉迷於電玩、卡通或動漫。日本學者齋藤環指出,隱蔽青年以男性為主,約佔了全體70%至80%,但是根據NHK的調查顯示,男性只佔了53%。英國學者弗隆則表示,在日本社會觀點裡,女性成日待在家裡是很自然的,因此女性隱蔽青年並未真正被報導出來。

日本學者齋藤環強調,隱蔽青年現象同樣也發生在韓國和義大利。英國學者弗隆則表示,在某些歐洲國家也有隱蔽青年。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