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VR、AR、MR、XR差在哪?5分鐘搞懂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不再弄混這些名詞

[複製連結] 查看: 3574|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nk999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25-2-15 09:59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snk999 於 2025-2-15 10:00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示意圖/取自Pixabay)


編按:虛擬實境的歷史悠久,早在1938年法國劇作家安托南‧阿爾托就已提出相關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頭戴式顯示器(HMD)成為體驗VR的關鍵裝置,並且不斷有新的感官技術如嗅覺與觸覺被研發出來,讓虛擬體驗更加逼真。此外,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與延展實境(XR)等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線,開創了無限的應用可能。究竟VR、AR、MR、XR這些酷炫的名詞,到底差在哪裡?本文一次看懂!


時間設定在2045年,人類正處於糧食不足與經濟衰退的民不聊生,有一群人為了撫慰鬱悶的心情,打開了「綠洲程式」(OASIS)。這個綠洲並非沙漠中的水源區,而是由「ontologically(存在論)、anthropocentric(人類中心主義)、sensory(感官)、immersive(電腦系統或影像圍繞使用者)、simulation(模擬實驗)」這幾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是一種沉浸式多媒體(immersive multimedia)或電腦模擬生活(computer simulated life)。人類在名為綠洲的網路世界化身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虛擬分身),到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要的事,還能穿上具有「觸覺技術」的衣服,在網路世界獲得觸覺上的感受

前面的敘述其實是電影劇情,來自於英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科幻冒險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描述欲擺脫憂鬱現實的人類本能,電影裡出現的科技就是「虛擬實境」(VR),也就是最近資訊科技領域常被提及的技術。把現實與虛擬放在一起的「虛擬實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人在電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感覺身歷其境。

虛擬實境,應回溯到1938年
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雖然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其實這個概念在1938年已經出現在法國劇作家兼電影演員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出版的散文集,阿爾托把劇場(theatre)描述為「虛擬實境」(la réalité virtuelle〔the virtual reality的法文〕)。阿爾托認為,電影雖然包含了演員的模樣,但在電影院裡,真正與觀眾見面的不是演員,只是由光和影像展現的畫面。換句話說,雖然這些演員不是以物理型態存在於現實之中,但觀賞的人覺得這些光和影像如同真人,因此阿爾托使用了「虛擬實境」這個詞彙。
之後在1970年代,美國的電腦專家邁倫‧克魯格(Myron Krueger)用「人工現實」(artificial reality)描述虛擬實境的移轉概念。
直到1982年澳洲科幻小說家達米恩‧布羅德里克(Damien Broderick)出版《猶大曼陀羅》(The Judas Mandala)一書,虛擬實境這個詞才被以現代化的意義使用。後來虛擬實境獲得一般人的關注,相關技術的開發如雨後春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頭戴式顯示器。(圖/商業周刊提供)


若要好好享受虛擬實境,絕對少不了「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頭戴式顯示器通常是前面封閉的長方形黑色眼鏡,直接戴在頭上。為了幫使用者營造脫離現實的感覺,頭戴式顯示器上會有麥克風、揚聲器等多種感測器。
戴上這種VR裝置,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例如:身處在首爾的使用者如果戴上VR裝置,瞬間宛如置身在紐約街頭,也能從外太空俯瞰地球,甚至於變身為賽車選手在賽道上奔馳,當然也能360度旋轉觀賞任何景象。若將VR裝置與控制器連線,使用者還能與虛擬世界裡的人物互動。
嗅覺、觸覺技術仍有發展空間
虛擬實境只能在VR裝置呈現的虛擬世界裡活動,使用者無法從目前的所在位置「物理移動」到VR展現的場景或場所,而且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不能直接觸碰虛擬世界裡的事物,因為業界還沒開發出可以觸摸的「觸覺技術」。由於目前還無法用手觸摸,使用者在進行VR遊戲時,多少會覺得無法完全投入。

不過最近學界已經研發出嗅覺技術,可透過VR裝置聞鬆餅、榴槤等食物、水果的氣味,詳細內容刊載在2023年5月10日出刊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國際期刊。
由中國北京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兩種支援嗅覺功能的VR裝置,一種是把晶片貼在使用者鼻子下方,另一種類似口罩形狀。這兩種發明都含有石蠟(paraffin wax),能讓使用者聞到氣味。石蠟是提煉石油產生的副產品,為半透明的固體,主要用在蠟燭、軟膏、化妝品的製造,能散發出各種香味。使用者若戴上頭戴式VR裝置,把眼前出現的花、食物等東西靠近鼻子,嗅覺裝置就會在兩秒鐘內散發出該物品的氣味。這是利用調配石蠟成分產生氣味的技術。
這項嗅覺VR技術還在實驗階段,將來若真有能聞到氣味的VR裝置上市,可應用在遊戲、4D(四度空間)電影等多種領域。一般我們到電影院看電影,都是聲音與畫面的二度空間(2D)享受,3D電影必須配戴特殊眼鏡,才能看到電影中的特殊效果。4D電影則是除了原本的3D效果之外,再加上嗅覺(氣味)與觸覺技術。
從VR到AR,「精靈寶可夢」吸引人氣
VR是讓人感覺進入虛擬世界的技術,難道虛擬世界裡的橫切面無法展現在現實世界?這種把電腦創造的事物、景色放在現實世界裡重合的技術叫作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AR大致上可看成是VR的一部分。AR是在現實世界裡合成虛擬事物或資訊,彷彿虛擬世界真的存在於現實,是一種電腦繪圖技術。「擴增實境」這個名稱是指以現實為基礎擴增(augmented,增加、強化)其他資訊(虛擬世界的資訊),類似在現實世界裡增加虛擬資訊。
AR是讓使用者在現實世界看到虛擬事物,如同讓使用者在現實之外獲得額外資訊。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使用者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鏡頭瀏覽周圍景色,附近的餐廳、店鋪都被顯示成立體影像,這就是一種AR技術。又如汽車上的抬頭顯示器(HUD),讓駕駛人可在擋風玻璃上看到車速、位置等行車資訊,也是屬於AR的應用。另一個代表性的AR裝置是Google眼鏡(Google Glass),當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鏡片上可顯示道路資訊與搜尋結果。
AR使用者不只是與虛擬實境互動。VR技術無法讓使用者有物理移動,AR卻能做到。曾經在全球掀起旋風的「精靈寶可夢」手機遊戲,堪稱是應用AR技術的經典代表。2016年7月位在美國舊金山的遊戲公司Niantic發表《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以使用者的位置為基礎,合成電腦創造的卡通人物與手機鏡頭拍攝的實際影像,展現出人工世界。換句話說,精靈寶可夢是行動裝置AR遊戲,利用有GPS(全球定位系統)功能的行動裝置,在實際地點顯示虛擬寶可夢生物,玩家能與這些寶可夢互動(捕捉)。由於精靈寶可夢採用了遊戲業界前所未有的新技術,2016年7月上市後,首八週的下載次數超過五億次。
除了精靈寶可夢成功應用了AR技術,AR也應用在模擬家具陳設與衣服試穿。透過AR技術,消費者不必親自試穿衣服,就能比較衣服的色彩或尺寸合適與否,也是具有經濟效益的應用。
MR、XR接力出現,虛擬世界的應用無限
繼VR與AR之後,最近還有混合實境(MR,mixed reality)與延展實境(XR,eXtended Reality)技術接連出現。MR、XR與VR、AR有什麼差異?
簡單來說,VR是處理現實與遙遠的虛擬世界,AR是把虛擬與現實重合的世界,MR則是擷取VR與AR優點的技術。例如用虛擬的方式重新擺設辦公室裡的實體辦公桌椅,這就是MR技術。又如汽車公司要設計新車款時,不以泥土等實體素材打造原型(prototype),而是利用虛擬世界製造原型車,並且進行各種測試,這也是MR技術的應用。在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空中顯示出電腦畫面、戴上特殊手套撥動空中電腦畫面的技術也是MR。
XR應用了VR、AR與MR技術,特徵是讓使用者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臨場感受發揮到極致。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