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燈塔的故事 血淚交織
2014年02月03日18:58
燈塔,是捕漁人豐收返家的明燈,也是往來商旅方向的依循。但燈塔,在台灣卻代表著與西方接觸的開始,更記錄著70多年前綠島居民人道救援美籍客輪「胡佛號」怒海失事的感人故事,也記錄了外籍船員在台灣海域漂流卻遭殺害的悲傷往事。
曾對全台燈塔普查的綠委管碧玲說,燈塔,是中國接觸西方的開始,清咸豐8年(1858年)簽定天津條約,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台灣也被迫開放港口通商。因通商需要,清朝在各港口興建燈塔,現在燈塔每年擦一次油漆的慣例,就是來自清朝的燈塔操作規章。
日據時期,日本人擴建高雄港,大正5年(1916年)在清朝興建的旗後燈塔,著手新建八角形磚塔,特別的是,塔頂上的風向雞,用國字「東西南北」標示方向,而非用英文字母EWSN,全國唯一。
綠島燈塔興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4年(1939年),起因於前一年,美國總統輪船公司的胡佛總統號郵輪在綠島北面觸礁擱淺,隔日清晨綠島居民以舢舨搭救700多人,美國為感念綠島居民的協助,隔年捐款建造綠島燈塔。
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背後卻有一段悲傷的歷史。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因暴風迷失方向,漂至鵝鑾鼻附近沉沒,13名船員游上岸後卻被屏東當地原住民俘虜殺害,4年後,又有琉球人在附近遇難,美日本政府要求清朝在此建燈塔。在外交壓力下,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花費白銀20餘萬兩興建燈塔,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還派500兵力駐守,是一座罕見的堡壘式武裝燈塔。(林修卉/台北報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