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7788728 發表於 2013-1-13 21:55
大大請問
如果用完您說的第1點後就沒有分割了
是代表著用Ext3分區?
不好意思,我不太暸解你的第一個問題!!
什麼是做完第一點就沒有分割!?
不過,我的發言確實太欠缺思考了,非常抱歉!!
為了不要太複雜,我建議用【MiniTool Partition Wizard Home Edition】來分割SD卡吧。
畢竟像我們這樣普通的使用者,還是比較習慣用Windows系統,
我對Linux也不是很熟悉
然而你的第二個問題,我引述一下網路上的文章,你做個參考。
我個人是覺得Ext4應該是對記憶卡傷害較低,或許吧
Ext2
Ext2是Linux是 GNU/Linux 系統中標準的文件系統,其特點為存取文件的性能極好,對於中小型的文件更顯示出優勢,這主要得利於其簇快取層的優良設計。
其單一文件大小與文件系統本身的容量上限與文件系統本身的簇大小有關,在一般常見的 x86 電腦系統中,簇最大為 4KB, 則單一文件大小上限為 2048GB, 而文件系統的容量上限為 16384GB。
但由於目前核心 2.4 所能使用的單一分割區最大只有 2048GB,實際上能使用的文件系統容量最多也只有 2048GB。
Ext3
Ext3是一種日誌式文件系統,是對ext2系統的擴展,它兼容ext2。日誌式文件系統的優越性在於:由於文件系統都有快取層參與運作,如不使用時必須將文件系統卸下,以便將快取層的資料寫回磁盤中。因此每當系統要關機時,必須將其所有的文件系統全部shutdown後才能進行關機。
此類文件系統最大的特色是,它會將整個磁盤的寫入動作完整記錄在磁盤的某個區域上,以便有需要時可以回朔追蹤。
由於資料的寫入動作包含許多的細節,像是改變文件標頭資料、搜尋磁盤可寫入空間、一個個寫入資料區段等等,每一個細節進行到一半若被中斷,就會造成文件系統的不一致,因而需要重整。
然而,在日誌式文件系統中,由於詳細紀錄了每個細節,故當在某個過程中被中斷時,系統可以根據這些記錄直接回朔並重整被中斷的部分,而不必花時間去檢查其他的部分,故重整的工作速度相當快,幾乎不需要花時間。
從ext2轉換到ext3主要有4個理由:可利用性、數據完整性、速度及易於轉換。「可利用性」意味著從系統中止到快速重新復原,而不是持續讓e2fsck執行長時間的修復;「數據完整性」是指ext3的日誌式條件可以避免數據毀損的可能;在速度方面,除了寫入若干數據超過一次的情況,ext3往往會比ext2更快,因為ext3的日誌使硬盤讀取頭的移動能更有效的進行。另外,用戶還可以輕鬆地從ext2更改到ext3,獲得強有力的日誌式文件系統,而不需要重新格式化。
Ext4
Ext4 (Fourth extended filesystem) 是 ext3 的後繼日誌式檔案系統。 正如 Ext3 成功之道在於和 Ext2 完全相容,Ext4 同樣相容 Ext3。 Ext3 的檔案系統被掛載成 Ext4,由 Ext3 升級至 Ext4 亦只是兩個簡單的命令,無需重新格式化檔案系統,無需移動舊檔案,完全無痛。 而 Ext4 的檔案系統如果沒有檔案使用 extent 方式存放,亦可以直接被掛載成 Ext3。
Ext4 的最大檔案系統大小由 2TB 大增至 1 EB (Extrabyte, 1000 Petabyte),足夠應付未來需要。最大檔案大小亦由 2TB 增至 16 TB,Ext2/Ext2 的目錄大小不可以最於多 32KB,Ext4 取消了這個限制。加上 B-Tree 目錄索引,大大減低在大目錄搜索檔案的時間。
Ext4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改動就是支援 Extent,檔案的存放使用多個連續的區塊。記錄存放檔案內容的區塊就記錄每段 extent 的起始區塊位置和長度,而非傳統記錄每個區塊位置,節省不少 metadata 空間。加上讀取檔案內容和分配空間時可以一次處理多個區塊,減少輸入/輸出操作次數,大大加快系統效能。Extent 的使用亦減低 external fragmentation 的機會。
傳統 Ext2/Ext3 的檔案時間資料只以秒作最小單位。這本已足夠一般正常使用,但隨著多核 (multi-core) 和叢集 (clustering) 的技術發展,Ext4 把檔案時間資料的精確度提無至納秒 (nano second, 10-9s) ,時間範圍亦增加 2 個位元令 Ext4 的時間紀錄足夠未來 500 多年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