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時間及教會的架構
l 初期教會在主後33年到590, 共計有500年之久
l 中世紀教會(590~1517AD) 約有 1000 年
l 改教時期教會(1517~1580AD) 約有100 年
l 改教後的現代教會(15XX~1690AD) ~包含新大陸教會北美中美南美洲
l 中國教會史….
*初期教會- 初期的教會及信徒面對正典, 信經, 主教制度.
初期教會是已羅馬帝國為政治背景, 希臘哲學是最具引響力的文化, 有希臘, 羅馬, 猶太教為宗教背景.
中,印, 巴比倫文明古國因河流的海文化, 產生的經濟貿易文化政治的國家, 也是福音發展的跨越.
教會的存在, 面對的壓力是猶太教, 使基督教與羅馬政府及社會的關係陷入迫害的緊張, 教皇及政權的”政教合一”基督教的被仇視, 而產生了”護教士”(游思丁)
信經及正典成為當時主要的挑戰, 是異端的產生成為與正統的爭論,
當時的政權, 在後尼西亞大會時期國教的正式成立, 產生的尼西亞信經為信仰的規範, 及基本神治政體精神, 奠定了基督教教義發展的時期,
因君世坦丁的信主, 召開了5 次的大公會議, ( 尼西亞, 君士坦丁I , 以弗所, 迦克頓, 君士坦丁II )
神學產生了神學家奧古斯丁, 湯瑪士.
中世紀教會
是一個黑暗世紀, 封建主義社會, 教皇的興起皇權全盛及衰微
教會以軟性的發展, 主教制度掌握了西方資源,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 西羅馬帝國 ( 以西羅馬帝國為主)
是處理一個政教的觀係, 教權, 政權(皇權) 之間的鬥爭來掌握係統, ( 教皇權, 主教系統, 修道院系統)
含有一個關係3個理論為真正的鬥爭, 羅馬教皇權高漲, 教會被捆 ( 政教合一) 用1000 年証明
教皇權, 產生十字軍的東征, 帶來文藝復興異端的范濫, 封建制度的崩潰, 民主國家的產生, 商業發達, 並內部教會的分裂.
改教時期的教會I ( 1517-1580 AD)
產生的3個人物, 馬丁路德, 約翰加爾文, 慈運理
馬丁路德—1530 年前的改教運動1517-1530AD
約翰加爾文—初次在日內瓦(1536-1538AD), 第2 次 (1541-1546AD)
慈運理—在區利赫的改教運動 (1519-1531AD)
*改教運動後的內部結果, 基督教由天主教分離出來, 稱為更正教的復原期( 19與20世紀 2 戰的分水嶺)
*改教運動後教會的結果產生清教徒對新大路的響往,
*改教運動後社會的結果, 1600產生工業(瓦特)革命, 蒸汽機事件帶入世界進入工業社會, 開始了現代工業, 與馬丁路得政教有關.
現代教會
*殖民地時代, 大復興的高潮引爆給教會帶來質與量的增長與改變, 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及重生的經歷引響著美國的宗教生活.
*天主教自身的改革, 19, 20世紀的羅馬教進入宣教的時代, 帶來宣教運動以耶穌會為主要代表
*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進入而發展所產生的殖民地, 如英國日不落帝國, 成為福音派傳播中轉站
*神學上的發展以宗教為主要特徵 , 英國的盛工會 瑞典的長老會
*神學思想以基要派, 正統派, 新自由派, 福音派, 靈恩派, 為發展的結構與脈絡
*教會的教義以神永遠是主體, 不是客體, 除非神親自對我們說話, 我們才能認識神, 聖經是神的見證與崇高的價值, 神的超越性, 主動性, 除了神向人啟示外人無別途認識神.
更正教, 復原派進入美國之前天主教已在新大陸經營幾百年
*以五月花的清教徒進入美國時便拉開了更正教復原派的教會, 有極大的發展並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引響, 如英國的循理會在1628 年建立哈佛大學, 耶魯大學的前身也是神學院的學府.
**清教徒脫離歐洲傳統文化的綑綁, 帶給美洲有寬鬆的空氣, 但同時也為異端邪教的產生帶來引響如摩門教, 耶和華見證人
以美國為代表的先民们, 根據聖經原則建立起一套近乎完美的民主政治體制
**基督教4扣中國之門, 期間因改朝換代(唐元明清) 中斷3 次, 第4次也為算成功, 更正教1807-1842 扣開中國大門, 馬禮遜在南洋辦學校以文字, 福音單張,慈惠, 翻譯醫療為傳教的策略.
**2 個不同文化相遇產生誤會導致基督徒與當地人發生衝突, 1900 義和團事件西洋宣教士85人喪生, 1900-1920 中國巨變, 1911 的革命導致中國的無能愚昧弊端露出, 1920 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基督教救國, 1922-1927 非基督教的運動, 54民主運動抗議為結束.
歷史的軌跡是歷代聖徒走的路, 忠心使徒的見證. 切割一個權威進入另一個權威, 直接建立在聖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