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者: 邱祖胤╱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12日 上午5:30中國時報【邱祖胤╱台北報導】
貝多芬的10首奏鳴曲中,以第5號的《春》及第9號的《克羅采》最為有名,其中《克羅采》更讓小提琴發揮到極限,連貝多芬家本人都認為根本就像是一首協奏曲。這首曲子原本題獻給小提琴家布里治陶,但因小提琴家在一次酒後失言,侮辱了貝多芬心儀的女子,他憤而改將曲子題獻給另一位小提琴家克羅采,因而得名。
不過這首兼具優美旋律及激昂情緒的曲子,聽在19世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耳裡,卻是一齣驚悚懸疑、愛恨交織的激情戲碼。托爾斯泰的兒子是鋼琴家,他偶然聽到兒子與一位小提琴家在家中合奏《克羅采》,文思泉湧,寫了一篇關於殺妻者獨白的小說。
故事中,小說男主角的鋼琴家妻子和一位小提琴家過從甚密,一次音樂會中,男主角聽到兩人合作《克羅采》奏鳴曲,強烈感受到兩人水乳交融的默契,心中起疑。男主角於是安排一次長途旅行,中途卻提早回家,果然撞見姦情,盛怒之下拿刀殺死妻子。他搭乘火車逃逸的過程中,向一位陌生人訴說整個經過。
不過由於內容描述太過寫實,一度被誤認為是真實的社會事件,造成轟動,俄國當局還因此禁止這本書出版。
20世紀初,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受到這部小說的影響,也創作了一首題為《克羅采奏鳴曲》的弦樂四重奏作品,當時他已年近70,卻愛上比他年輕40歲的有夫少婦,他將自己的情慾掙扎寄託於這部作品。同樣的《克羅采》,卻激盪出不同的情愫,在音樂史上也算是一絕。
來源:yaho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