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實體傳輸
實體傳輸的範圍比較寬泛,這裏限定在脫離互聯網就可以完成的範疇中。嚴格來說,人們用存儲裝置把數據在不同設備之間進行傳輸的行為都可以算作是實體傳輸的範疇之內。做實體傳輸的廠商動機要單純許多,除了想要售賣產品或者專利的就是強化產品生態圈的了。
排除借助流動硬盤之類的裝置,我們最熟悉的實體傳輸例子大概便是早期的紅外傳輸或者藍牙傳輸,其中藍牙技術仍然在被廣泛使用,比如如今銷售量比較高的幾款智能手錶便是用藍牙與手機連接的。
拋開售賣產品的,單說強化產品生態圈的廠商,最明顯的例子便是 Apple 。AirPlay功能雖然鮮有人使用,不過該功能是跨屏操作良好典範。除了AirPlay,通過 Apple 產品的接口用iTunes在設備間同步數據或者在別的設備上播放音頻、視頻,也是實體傳輸的一種。
Apple 之後便是 Google ,其跨螢幕最廣泛的產品便是 Android 。長期以來 Android 廠商各自為戰,推出的跨屏功能也是五花八門。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產品便是MHL接口──一種可以把手機內容傳輸到任意顯示設備的接口。與MHL功能類似的還有HTC專門為其One系列手機推出的Media Link HD設備,只不過後者只發送特定的內容到其他顯示設備中。
近期新品中,最具跨屏特性的功能是多數人覺得毫不起眼的NFC。飽受產品規格分裂洗禮的 Google ,在強力推廣NFC設備普及的同時另有打算。如果說手機加載NFC是為了支付功能,那麼自家的平板電腦中加載NFC又如何解釋?實際上早在Nexus Q這款產品面世時, Google 的野心便已召告天下。結合數據交換、指令傳輸等功能,不難看出 Google 給自家設備加裝NFC這個小小的舉動實質上是在強化 Android 生態圈,使不同產品之間能夠擁有良好的互動性和跨屏特性。
微軟也不傻,他並沒有明顯的說出NFC實質上的作用,卻在自家的Surface平板電腦中加裝了該芯片。也許這些公司都意識到,跨屏操作是未來的使用趨勢,能夠無縫解決跨屏的問題是把用戶留在自己生態圈內的一個重要因素。
未來的跨屏什麼樣:還有哪些空白
第一種可能,像現在的情況一樣,雲端、實體同時實現跨屏,只不過單屏多任務時代消亡。
早在Windows剛剛面世的時候,這個系統的名字就恰如其分的反應了它使用時的狀態:單螢幕、多窗口工作。這個設計在Windows95年代到達巔峰,並一直延續至今,但在Windows8面世之後將可能面臨終結──目前為止在新的Metro界面下,Windows8自身只能容忍兩到三個窗口同屏工作。這與當下大規模信息處理量和工作複雜化趨勢是相背而行的,解決方法便是利用多部設備同時辦公。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我們可能面臨的世界並非Windows,而是一個Screens的世界。設備生產商、軟件公司、互聯網公司都需要為這樣的變化做好準備,強化跨屏體驗,把用戶拉攏到自己的產品生態圈內。
另一種可能,便是Windows的世界依然會持續下去,雲端和網絡已經強大到可獨立無延遲地實現跨屏操作。
到那時,我們手頭的各種電子設備可能都只不過是一個擺設。他們只擁有實體的可互動螢幕和數據收發功能,所有的計算和存儲都由雲端完成。由於強大的雲端存在、網絡速度和費率都滿足條件,無縫跨屏操作完美無缺,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個極大的平台,任何擁有顯示功能的設備都能成為一個供我們瀏覽信息或者工作的窗口。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這樣的情況,也許只能引用《魔戒》里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最為貼切。此時互聯網內容提供者會成為改善跨屏體驗的主導力量。
現在的數碼市場好不熱鬧, Apple 推出iPad mini, Samsung 推出Galaxy Note2,微軟推出Surface, Google 推出Google Glass,小米推出智能電視盒……各家都在嘗試推出針對不同尺寸的電子設備。回想喬布斯時代,他留給我們的一大啟示便是“想要成功經營一個品牌,須要想辦法創造‘產品生態圈’這個概念”。這也意味著企業永恆的主題便是掌握核心技術壓低成本,提供內容服務吸引用戶,改良用戶體驗增加用戶切換其他品牌的機會成本、增加用戶粘性。即將面臨的“跨屏”問題正是屬於用戶體驗的內容,這對於產品生產商來說意義不言而喻,而對於沒有實體產品製造環節的互聯網內容提供者來說更是需要未雨綢繆的問題。
(浩帆)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