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腸癌微創手術 雖長足進步仍有限制

[複製連結] 查看: 85|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蝶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6-18 01:30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者: 【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12:00

衛生署最新統計顯示,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連續五年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原因除與遺傳、基因有關,飲食西化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

曾前往韓國接受「大腸直腸癌機器人微創手術」訓練的柳營奇美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趙頌慈表示,近年來由於手術設備技能與科技進步,使用微創手術治療較傳統剖腹方式,傷口較美觀、癒合快、疼痛少、併發症較少是其重要優點,已逐漸應用在各項外科手術中。

趙頌慈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原則是達到完整徹底的腫瘤切除、淋巴結廓清及足夠的手術安全範圍。過去以傳統剖腹方式傷口至少要十五公分長,病人在術後因較大的傷口產生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及咳痰,導致痰液鬱積造成肺炎,也因疼痛比較晚下床活動導致腸道復原期長,傷口的術後併發症如感染和腹壁切口性疝氣機率也相對高。

自從一九九○年腹腔鏡微創手術首次被使用於切除大腸腫瘤後,各國開始迅速普及應用。但一九九五年以前的醫學報告大多對腹腔鏡大腸直腸癌的微創切除手術提出質疑,包括手術困難度高、手術時間長、失敗率高與併發症比率高等。

趙頌慈指出,隨著手術器械改良及技術精進,近年來國際陸續發表比較傳統剖腹手術與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前瞻性研究報告。其中極具影響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於二○○四年指出,腹腔鏡微創和傳統剖腹手術在大腸癌的治療效果、癌症引起的死亡率、癌症復發率和術後併發症方面均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而其他實證醫學研究也顯示,不論是在術後病人傷口疼痛與使用止痛藥劑量、住院天數、術後肺功能影響、腸道蠕動排氣時間、術後引起的腸粘連及病人的主觀感受等,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病人都比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有較好的結果。

關於腹腔鏡微創與機器人微創技術應用於癌症手術優缺點的評論,趙頌慈已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趙頌慈強調,微創手術應用於大腸直腸癌方面仍有其限制,對於不適合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生命徵象不穩、腸阻塞或腸粘連嚴重及癌症已侵犯周圍器官不易剝離的病人而言,都不適合接受微創手術。

對大腸直腸癌病人治療而言,以病人為中心、進行跨科整合的團隊治療模式已是醫界目前的共識及主流。在診療過程中,病人和治療團隊的溝通、互信及合作,才能使優質的外科手術和相關的輔助治療有最好的成效。


來源雅虎新聞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