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享] 歷代帝王苦苦尋找的傳國玉璽 流落何處

[複製連結] 查看: 529|回覆: 2|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leepless-man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5-6-3 11:35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歷史上的玉璽是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下令鐫造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圓四寸,螭虎紐,一說龍魚鳳鳥紐。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從此,歷代帝王無不把傳國玉璽當作權力的重要象徵,當作一統天下的象徵。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3碎鑽 +5 幫助 +17 收起 理由
華華anita + 1 偶像,看完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CSM57213 + 1 偶像,看完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stlitwn + 1 偶像,看完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woolala + 1 聽說評分可以懷孕,你就讓我試試吧.
viclin888 + 1 老衲來幫這篇文章開光
aken168 + 1 + 1 非常讚
ty3251775 + 1 + 3 論壇就是要有像樓主這樣用心的人.
搞怪二人組 + 1
my543 + 1 + 1 非常讚
ranth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wolfkied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發表於 2015-6-4 08:33
  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

  人們似乎預設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

  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之言,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都主張此說,稱李斯命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

更關鍵的是,和氏璧本身似乎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玉」


  史書稱和氏璧出自荊山,但此後千餘年中,荊山再無產玉記錄。近年有人在湖北保康發現類似於石英、夾雜有彩色雜物顆粒的硅質岩石,命名為「荊山玉」。不過,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溫潤含蓄的玉相差甚遠。

  也有研究者認為和氏璧是湖北出產的綠松石。雖然綠松石在商代的文化中很受推崇,但從周朝時期起已經讓位給透閃石、陽起石、蛇紋石一類的玉石,不可能在春秋戰國價值連城。

  這讓和氏璧轉換為玉璽的說法十分可疑。而且,和氏璧本身在傳承過程也多次失竊:

  楚威王時期,昭陽令尹率賓客遊赤山,取出和氏璧供人觀賞,不料有人突然起鬨,混亂中和氏璧不翼而飛。大約半個世紀後,趙國宦官繆賢在市場上用重金購得美玉一塊,據玉工稱,就是和氏璧。

  除此之外,《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了一則神秘的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據鑑別,這塊璧是八年前秦始皇南巡洞庭、封湘山時,遇風暴投入江中的和氏璧。

  和氏璧出現的傳說——「卞和獻玉」也未必是真,乾隆帝就曾親自做過考證,最後認為「卞和獻玉」只是一則寓言故事,不能相信。

  當然,璧在古代只是泛指「美玉」。不過,主要專指帶有圓孔的圓環形扁平玉,講究「肉」(璧身)的部分要大於「好」(中央的孔洞。如果孔的半徑過大,則稱為「環」)。這和後世方形的傳國璽形象很難對應,若真能改造成功,不啻於手工藝史上的奇蹟。

  另一種說法可能更靠譜一些:秦始皇製作傳國璽的玉料出自藍田山,即藍田玉。

  宋朝曹彥約在《玉璽本末》中說:「其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方四寸,面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印鈕為五條蟠龍,中有小竅,用以貫印綬。

點評

我也覺得玉璽和璧 的外型差很多  發表於 2015-6-4 08:51

評分

參與人數 4幫助 +4 收起 理由
華華anita + 1 偶像,看完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CSM57213 + 1 偶像,看完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viclin888 + 1
sleepless-man + 1 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我非常仰慕你..

查看全部評分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