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淡水茶室沒落 老味道不見了

[複製連結] 查看: 596|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no37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11-26 18:21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者: 謝幸恩、謝文瑄╱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1月26日 上午5:30中國時報【謝幸恩、謝文瑄╱新北報導】

「有碼頭的地方,就有紅燈區」,淡水老人茶室自民國50年興起後,便流傳一甲子之久,尤以馬偕教堂為中心,伴隨港口沒落、景氣更迭,多數茶室隱沒巷弄中,或轉型為卡啦OK,也讓淡水的老人茶少了點「老味道」。

「老人茶室」是長者喝茶的地方,一旁有頗具姿色的女子暢聊,有時摸小手、摟蠻腰,充分宣洩老人的煩悶思緒,久而久之便演變為「清茶」、「花茶」兼而有之,清則純聊天,花則「蓋棉被純聊天」,不引人遐想都難。

有趣的是,茶室文化除拉起情色生意,也間接帶動那卡西走唱的流行,不少樂者拎著口琴、手風琴,遊走在一間間的茶室中。世居於淡水的文史工作者蘇文魁說,唱紅了《流浪到淡水》一曲的李炳輝便由此出身。

蘇文魁說,茶室集結於馬偕教堂周邊、長興街與水源街口,及俗稱為「竹竿厝」的中山路129巷,有數百多間茶室,形成教堂、醫館、茶室3者共存的奇景,「夜夜笙歌」與「教堂彌撒」也形成強烈對比。

淡水茶室在60年代達到巔峰,直到80年代卡啦OK、夜店的出現,竹竿厝便為中心點。蘇文魁說,竹竿厝由來,有一說是形容中山路129巷的狹窄筆直,另一說則是花茶店前都設有竹籬笆,讓尋歡客易於辨識、物色美女,再決定是否入內消費。

但好景不長,馬偕教堂周邊土地陸續被教會收購,尤其近海漁獲量減少,第一、第二漁港利用率下滑,大環境不景氣下,茶室被迫關門、轉型;據新北市商業登記科資料統計,僅剩位於竹竿厝的亨來、新五福、夜花園、梅春園和永樂等5家合法經營的茶室。




來源:yahoo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