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作者: 小野(電影編劇):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5日 上午5:30
相關內容
- ↑小野9月間出席自由廣場「反核四五六活動」,向聚集在自由廣場的民眾訴說反核理念。(本報資料照片/陳振堂攝) …
中國時報【小野(電影編劇):】 中影本來都拍政策片,是一個很難撼動的國民黨系統。80年代明驥當總經理時,找我和吳念真這批寫作的去上班,我們那時才20、30歲,很多人說我們改變不了什麼,但正因為它是包含電影上、中、下游的托拉斯,所以只要一動,就翻天覆地,開闢了台灣電影新時代。
當時,藝術界已經有雲門,文學也有鄉土的累積,只剩電影是空白,於是本土的侯孝賢及國外回來的楊德昌、柯一正、萬仁等7位導演,以新的電影語言和社會人文關懷,打破了過往的禁忌。因為時代走到此時,水到渠成,媒體和社會一面倒支持台灣新電影,從此奠定了台灣電影的人文特質。
這個時代的導演屬戰後嬰兒潮,在封閉的社會中成長,長大後面對空白的過去,便透過寫作和拍片進行社會實踐,也較有使命感。雖然當時沒有挺身而出參與社運,卻用作品說明了態度,今日仍可看到侯孝賢等導演參與大大小小社會議題的發聲。
現在這批新生代導演,有的是跟隨過這群導演,如魏德聖;有的是憧憬這些導演,如林育賢。儘管社會好像都在商業和票房討論上打轉,但不可否認他們延續了這樣的美學和精神,讓電影回到土地的歷史文化關係中。
也因為繼承了過去前輩的理念,加上社會更開放,所以他們現在更勇於透過作品訴說故事,甚至親身參與社運。(執筆:黃奕瀠)
來源:yaho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