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語: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出處:是大乘佛教表達空性和般若波羅蜜觀點的經典,其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卷403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無序分與流通分。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按梵語語法是「持業釋」的複合詞,前者用來修飾、描述後者,合稱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心」。在此是指「心要」或「心」有密咒、真言、陀羅尼(「咒語」、「密語」)的含意。
由來: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以「苦集滅道」之教義教導眾生,修解脫道。第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說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唯識諸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是常住不滅、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惟明惟知,唯證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風光,謂智慧之德相。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大乘菩薩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可證得但不入小乘的無餘涅槃,即聲聞及緣覺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薩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具足圓滿修證一切種智,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佛地無住處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般若空智慧來覺悟諸法皆是空相之實相,不會因已體證空性、可進入卻不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般若在大般若經中即闡明諸法性與相皆不可得。
⊙ 觀自在菩薩
(或觀世音菩薩)在梵文裡「觀」沒問題,「觀」,是一個修行的法門,如:觀照、觀相、觀想……完全是指我們這一念智慧,例如懶安和尚三十年只看顧一頭水咕牛,若牛落路旁吃草則牛鼻子拉一拉。第二個字在「世間音」、「自在」及「光」的含意。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即是楞嚴經所說的「耳根圓通」,藉著傾聽萬法之聲,得證菩提。他就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因為他能反聞聞自性,所以他才自在,才得到這觀自在。菩薩:有不同境界的果位,共有五十二階梯,分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菩提者覺義,智所求果,薩埵者有情義,意為覺有情。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是因為宋徽宗時好道不好佛,下令將和尚改為德士,尼姑改名為女德,菩薩改為大士。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指在某一方面下了很大很久的功夫。照見有識透、完全明白的意思,因為菩薩修行般若甚深而得慧眼,達於空名為照。(眼類有五。一肉眼。非定所生大造淨色。二天眼。因定所起大造淨色。三慧眼。照理空智。四法眼。達教有慧。五佛眼。前四覺滿總得佛名。今在因位慧眼達空明了矚觀。故名照見。然此空性資糧位中聽聞思惟。多唯信解。在加行位方純修觀。雖皆名照猶帶相故而未證真。)
五蘊:色、受、想、行、識。蘊,又譯為陰或聚,有積增聚合的意思,色指形態、有形有象之物。五蘊之定義如《雜阿含經•六一經》:
※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地水火風),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
※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意根所覺知而升起意識,就是法塵。】)
※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六識加六塵為十八界)
小孩抓周,一堆東西他其實沒有概念,所以色對他來講只是單純的形物,對我們已有「識」之人而言,看見鈔票及銅板會覺得鈔票比較重要,看見黃金及鐡塊會覺得黃金很美麗,色會受陰乃是因有識心作用,而識心的源頭是從色、受、想、行,而逐漸堅固成無法動搖的識心。例如世間本是虚假,但因有色至識心的作用,而認假為真,鳩摩羅什七歲時,隨母親到廟裡拜拜,他在外面玩耍時將一個千斤鼎托起,對他而言好像紙做的一樣,旁邊的人則嚇的說不出話。慧眼觀照五蘊,知一切苦厄由來,能離苦而得樂,但非避開苦厄,而是知一切苦厄乃由心所造,在苦中不起煩惱念想,反而吃苦如吃補一般,更甚者以苦來修心煉性。
苦厄:遷流逼迫不安(迫於生活而委曲求全),皆名行苦。世間諸樂必歸壞盡緣合纏憂(身體老壞病痛),俱名壞苦。性已逼迫更增楚切,難忍重生皆名苦苦(求不得,愛別離)。此苦即厄災難義故,苦細分或八苦。厄謂三災八難(風災、火災、水災。八難:各種劫難。有二種說法:八難: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病難、人難、非人難、毒蟲難(出自佛經)。八難:旱、澇、飢饉、瘟疫、螟蝗、猛獸、精怪、厲鬼。八種災難。)
⊙ 舍利子。
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舍利弗比釋迦牟尼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他從小就才智過人,善於辯論,非常出名。二十歲時拜六師刪惹夷為師,但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刪惹夷的學問不滿足。他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決定和好友目犍連一同加入釋迦牟尼僧團。他與目犍連的弟子,共兩百名,也隨之加入僧團,成為僧團中的骨幹,被稱為釋迦牟尼的常隨眾。在釋迦佛門下學習時,因為舍利弗持戒經驗、於法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釋迦佛常讓舍利弗替他說法。當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稱讚他是「眾生的生母」。僧團碰到些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如提婆達多另立僧團時,就是由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前往,將青年比丘帶回。在大乘經典《法華經》中,舍利弗被佛授記將來無數劫後會成佛,佛號為華光如來。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是酒色財氣的色,是一切四大假合的形象,「空」不是空無一物的空,是沒有常性的事物,例如辦公室有一個主管的位置,坐在位子上的是主管,但每隔一段時間會換人坐。雖有主管坐在那裡,但會一直在變換著。
有一天,武則天問慧安國師:「你多大年紀了?」
慧安國師說:「我記不得了。」
「怎麼多少歲數你都記不得呢?」
安禪師說:「生死之事,其若循環,環無其竟,應何計數?」
意思是說,人的生死都是五趣輪回、六道輪轉,如環無端,如何能以數計呢?
空是「緣起性空」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產生,像蝴蝶效應理論,某個地方下大雨,可能緣起於千里外的一個蝴蝶拍動翅膀所造成的。
不異:差不多,沒什麼差別,或根本是一樣的意思。
四句話便是「色空不二」二者是相反的性質,皆因「緣」而有一體二面的變化。像手心向對方,便看到手紋,但手一轉看的是手背,手紋沒看了,但並不是消失了,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又例如:一杯子裝滿水,問杯中是「有」還是「無」?若回「有」是依水而回答,有滿滿的水,若回答「無」是依杯子的功用來回答,無空間可再裝水。從修道者角度來「觀照」,例如在佛堂中幫辦,是被人誇奬好?還是沒人誇奬好?以肉眼看之,有人誇奬代表事情做的好,沒有誇奬表示,做事普通或事情太低微不引人注目。若以慧眼來觀照,佛堂幫辦是為了行功了愿,所以事無大小尊卑之分,也不是為得人歡喜而做,是藉事來修心煉性,學習如何何處事圓融,與同修相互成長。如此便不會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會修行而工作。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句是佛陀延伸解釋前言的「空」之定義。法無定法,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依眾生煩惱障礙而生,依煩惱障礙滅而滅,皆不取不捨。故人有八萬四千諸煩惱,便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治,無增減一法。所以空中無特定形態及受想行識。同一事物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及見識,所以起的煩惱障各皆不同。
⊙ 無眼耳鼻舌身意。 (受蘊)
⊙ 無色聲香味觸法。 (想蘊)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眼界:界是六根六塵各有其界限,眼界是十八界的第一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泛指沒有十八界。乃至:是文章的省略法,全文應該是無眼界,無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之六根;色根、聲根、香根、味根、觸根、法根之六塵;以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之六識。(十八界要講完太煩索)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即十二因緣或十二緣起。無明 (痴)、行 (觸發身、口、意三業)、識、名色 (判斷為美食)、六入 (六根有作用,看到美食而眼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