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讓紀錄片在電視播放

[複製連結] 查看: 349|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cctno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12-10 22:42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讓紀錄片在電視播放
2013年12月10日22:36   
作者:張哲豪

金馬五十大戲落幕,最佳紀錄片獎落台灣,政府企業爭相包場《看見台灣》,全台票房已突破1.4億,媒體也猛追山坡地超限使用,與廢水汙染河川等議題,難得地讓記錄片躍上主流舞台。

近日香港文匯報專題討論兩岸三地記錄片發展,訪談台灣郭力昕教授、沈可尚與李中旺導演,討論台灣紀錄片的發展,盛讚台灣紀錄片的拍攝環境、放映渠道與政策支援為三地之首。不過文中也點明台灣紀錄片最大的問題是「販賣感動、販賣小清新」,院線播映的幾乎都是溫暖、熱血、賺人熱淚的片子,讓紀錄片在過度消費的電影市場中,慢慢失去本質,變得越來越商業化。

若紀錄片的定位,是在商業電影院進行放映的內容,那麼通俗化的主題,與煽情化的敘事所帶來的平庸,將成為充份(但非必要)之惡。以《看見台灣》為例,齊柏林導演原先想聽從戴立忍導演的建議,以全無旁白的方式呈現,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加入旁白與字卡。片中不刻意提出尖銳的爭議思辨,不刻意批判特定既得利益者,並在片尾加入了孩童登玉山歌唱揮舞國旗的畫面,這些選擇,或許都是為了讓這部紀錄片安全地呈現到觀眾眼前,排除所有可能的阻力,而做出的犧牲。

在批判《台灣黑狗兄》、《一首搖滾上月球》、《拔一條河》、《十二夜》等紀錄片總是擁戴熱血感人基調的同時,其實正反映著感人才有市場的現實。其實今年還是有許多不以感人為主題的紀錄片,例如探討霧峰林家的《阿罩霧風雲》、原住民青少年議題的《巴卡路耐》等,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罷了。

問題不在於主題不夠多樣化,而是放映管道太僵化。日前在一場紀錄片論壇中,楊力州導演說的好,紀錄片不應將院線視為唯一的映演管道,應回歸電視播映才符合常態。每一種播出形式,都有適合的播映內容,有商業價值的可以上院線,有議題價值的可以在電視播,有教育價值的可以在學校播,通路若多元,內容自然不會單一化。

紀錄片所乘載的意義,其實是創作者對社會的提問。我們都期待著能透過記錄片,看到鏗鏘有力的觀點,發現社會隱微的癥結。龍部長若想讓「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劃」成為有成效的德政,或許該將資源投注於記實性電視節目時段的輔導、紀錄片頻道的催生、類似府中15的在地記錄片放映空間的推廣、鼓勵紀錄片討論與評析的媒體平台等,會比直接把錢投資在創作更有實質幫助。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幫助 +1 收起 理由
CHD88 + 1 讚一個!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