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旗幟之爭的背後

[複製連結] 查看: 254|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cctno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11-13 00:28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旗幟之爭的背後
2013年11月13日00:20   
信誠(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城市規劃系大陸留學生)

李敖曾經在政論節目上,引用美國報紙Outlook總編輯Abott之言,認為世上之爭執,無外乎「名詞之爭」,並藉由九二共識與台灣共識,引為例證。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對於一個冷感兩岸政治的人來說,當他利用傳播媒體看到國民兩黨對兩岸問題的討論時,立刻發覺到的最大不同便是「大陸」與「中國」的名詞之爭。這種話語分歧的產生源於兩黨不同的歷史背景、政治主張與文化認同,起因於台灣社會,又同時反向影響社會大眾,致使在台灣出現由意識形態主導的社會分裂並分別以不同語言稱呼同一地域的奇特現象。對於大陸民眾來說,這一現象所帶來的心理感受卻簡單而直接,這跟張懸國旗事件有類似之處。

台灣內部的媒體和民眾的解讀往往將此種現象歸因於大陸封閉的教育模式和不斷升高的民族主義情緒,此種論述當然有其客觀性,但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中蘊藏的深層情感因素。在不涉及政治討論的情況下,大陸人基本上對台灣是相當喜愛與寬容的,也進而產生一種「自己人」的情感認同。

因此,當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言必稱「中國」的時候,普通的大陸民眾難免產生一種反感,有一種情感被剝奪的心理折磨。而這種情感的被破壞,也是大陸人從心底難以接受民進黨政策主張的重要原因。

蘇貞昌與蔡英文都不止一次地強調在官方溝通管道之外,兩岸公民社會交流與聯結的重要性,這當然正確。但在當前的政治現狀之下,民進黨在兩岸論述上難以作出讓步,大陸民眾的情感認同當然更難挪移,民進黨所期待的兩岸公民交流的空間可說大受限制,交流的效果也難以讓人有所期待。

蘇貞昌曾經說過,「中國的明天由中國的人民決定,台灣的明天也不會由跟共產黨翩翩起舞的國民黨決定。」論述當然沒有問題,但既然民進黨自我認定為台灣未來與中國人民交流的橋頭堡,是否也可以在堅守政治主張和理想的前提下,在兩岸論述語言的基本問題上作出一點柔軟的妥協,向大陸的普通民眾釋出善意,維持一種隱性但重要的情感聯繫,藉以擴大兩岸民間交流的空間。這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個需要政治智慧的舉動。

蔡英文在今年二二八紀念日時給大陸青年學生的信,希望大陸青年人了解台灣民眾在威權政治壓迫之下所受的苦難,並進而期待大陸青年學子擔當起引領中國未來民主化的重責大任,讀來令人感動。在此種意義下,如何能夠使大陸人民更好地了解民進黨,更深入地理解台灣的政治生態,並對台灣人的政治選擇保有更多的理性與尊重,甚至是達到促進大陸內部民主改革的結果。這都是柔性善意中所蘊藏的堅韌的剛性意義。

這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事,是用名詞之爭來壓縮對話的空間,還是摒棄無意義的名詞之爭,藉以擴大兩岸的基層交流空間,為了你們的理想在未來實現的可能,也為了兩岸之間人性的溝通與長遠的和平。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