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寶寶的冬令進補的方法

[複製連結] 查看: 307|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ags_tai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3-3 15:25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在冬至季節開始進補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習俗。冬至到立春一段時間內進補容易收效,這與自然界四季動植物的活動規律相符,即冬季主收藏,此時進補可以增強人體的抵病能力。體弱的寶寶,在冬季服一些滋補藥確實可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然而,應用不當也會有不少副作用。
  辨證湯藥根椐中醫辨
  證來“量體裁衣”,具有靈活性強,目標準確,效果好的特點。
  ★如孩子有面色蒼白、乏力、舌質淡、血色素低等貧血症狀,宜用黃芪、黨參、杞子、首烏、仙鶴草等補氣血藥。
  ★若孩子有畏寒、四肢冷、面色蒼白、生長發育落後等腎陽虛症狀,宜用肉桂、附子、補骨脂、仙靈脾、菟絲子等補腎陽的藥。
  ★若孩子面色萎黃、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脾氣虛症狀,宜用太子參、山藥、扁豆、白術、山楂、穀芽、陳皮等健胃運脾的藥。
  ★若孩子平時五心煩熱、面頰升火、盜汗、急躁、大便幹結等症狀,宜用生地、知母、沙參、玄參、黃柏等滋陰瀉火的藥。
 
  膏方根據生病孩子的不同體質,由醫生擬定膏方。
   一般來說,膏方由20-30味中藥組成,為單劑藥的10-15倍量,煎三汁後加冰糖、飴糖或驢皮膏收膏後服用一個月左右。這是冬季較好的滋補方法,優點 在於易保存,服用方便,口味好,兒童容易接受,但只適宜在寒冷的冬季服用。一般膏方在冬至開始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較好,因空腹時容易吸收。服 藥期間忌食生蘿蔔及辛辣之品。脾胃功能差的小兒宜少吃豆製品,以免引起腹脹。膏滋藥應放在乾燥、陰涼處,可存放較長的時間,一旦發現表面黴變,不能再服 用。
  食療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令正是食補的好時機。食補更近于自然,副作用小。
  以下推薦3種食療,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家寶寶的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1. 山楂茯苓炒肉丁
   山楂100克,茯苓50克,豬瘦肉100克,山藥100克,薑、蔥、糖、酒、食油、鹽、澱粉若干。山楂、山藥、瘦肉切丁,將茯苓加水煎湯去渣存汁。將肉 丁放酒、鹽,加入澱粉,混勻。將油鍋燒熱,放入肉丁,略炒片刻,加入山藥、山楂、蔥、薑同炒,倒入藥汁,加入各種調料,收幹即可。該食品具有健脾和胃作 用,適合食少、消瘦、大便溏薄的小兒食用。
  2. 參枸狗肉
  取狗肉250克,黨參 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砂仁3克,陳皮3克,蔥、薑、糖、酒、醬油若干。將黨參、枸杞子、菟絲子、砂仁、陳皮加水煎汁,去渣存汁。將狗肉切 成小塊與藥汁同燉,加入各鐘調料,肉爛後可食。有補腎益氣作用,適合怕冷、四肢不暖、尿頻、生長發育落後的兒童。
  3. 楓鬥香菇瘦肉湯
  取瘦豬肉100克,香菇20克,楓鬥3克,鹽、蔥若干。豬肉切片,香菇、楓鬥溫水泡發,加蔥、鹽、水同燉,肉熟後即可食。有養陰潤燥、平肝解毒作用。適合怕熱、口幹、消瘦的小兒。
  3種情況 寶寶禁補
  不對症,應禁補
   冬季某日,苗苗媽媽帶著3歲半的苗苗來門診,只見那孩子面色萎黃,長得十分瘦小。經過仔細詢問得知苗苗平時進食很少,盜汗,口氣重,易反復感冒,大便幹 燥,體重不增,每次體格撿查都“不及格”。進入冬季後苗苗媽媽經別人指點買了一盒價格不菲的滋補藥給苗苗進補,哪知僅吃了一周多,孩子更不思飲食,大便多 日末解,苗苗媽媽不知如何是好。原來,苗苗口氣重,大便乾燥,舌苔厚膩,屬於中醫的“濕熱”症候,此時不宜用滋補藥,應先用清熱化濕的中藥,待濕熱祛除後 才能補得進。
  生病時,應禁補
  孩子患感冒、胃腸炎、肺炎等疾病時也不宜服滋補藥,因為此時進補得不償失,尤如"閉門留寇",使外邪留戀難去,病情遷延不愈。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2碎鑽 +1 經驗 +1 幫助 +2 收起 理由
676596749 + 1 + 1 + 1 很給力!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