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載] 心與物的調和

[複製連結] 查看: 254|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6965695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6-5 06:39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心與物的調和
  
  哲學上有所謂的「唯物論」和「唯心論」,但是心和物其實是分不開的。人的心,是屬於精神層面的;人的身體、所處的生活環境,則是屬於物質層面的。人在環境的互動,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所以人不能夠離開物質,無形的「心」如果離開了有形的物質,就不能具體表現;同樣的,在物質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心做為主宰,就容易為物所迷,失去自我。
  
  我們不但不能把心和物質分開來看,也不能單只偏重某一方;如果只偏重某一方,生命一定會出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偏重物質的層面。譬如很多人常常將自己的價值等同於外在物質的好壞,以為穿漂亮的衣服、坐豪華的車子,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就會提高一些;銀行裡存的錢夠多,就認為自己的未來更安全、更有保障,這就是完全把自己依託在物質之上。
  
  事實上,物質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可是我們卻常用物質來衡量自己,用物質的價值來判斷一個人的高低。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可是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
  
  一個人如果太偏重物質,放棄內在「心」的功能,放棄了用「心」去體驗,而只知道追求物質、依賴物質,甚至把所擁有的物質當成自己,很容易就會變成物質的奴隸,就成了名符其實的「認賊做父」,偏重錢的就成了守財奴,偏重享受的就養成了虛榮心,對於自己的人格成長或心靈昇華毫無助益,這就是所謂的「役於物」。
  
  雖然我們不能過分追求物質,但也不能完全偏於心理。在中國文化傳統裡,對「心」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不論是儒家或是道家,都對「心」有很豐富的闡釋。佛教從印度傳來之後,與「心」有關的觀念,也有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我的理解中,儒家是人文主義者,道家是自然主義者,而佛教則是因緣主義者。人文主義的儒家所主張的心,其內涵是「仁」,仁愛的仁;道家的心指的就是「道」,透過心來發揮、發揚道。
  
  就佛教而言,心也是「因緣」所成,它具備一種實踐的力量,稱之為「業」。可是如果能轉變凡夫的煩惱心為聖人的智慧心,那就不是「業」了,而稱之為「道」,又叫作「菩提」。可是佛家的「道」跟道家的道不一樣,道家的道是自然,而佛教的道則是「智慧」,是「解脫」。
  
  儒家、道家和佛教,對於「心」的看法雖然不盡相同,可是他們的目標或出發點,則都是希望能轉變人的氣質,把人從物性轉為人性,然後超越物性與人性的對立。這種超凡入聖的過程,佛教稱之為「解脫」,道家叫作「回歸於自然」,於儒家就叫作「成聖成仁」。由此看來,各家雖然名稱不一,終極目標不同,但對心的重視卻是相同的。

資料來源: 七葉佛教書舍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幫助 +1 收起 理由
tangiuanbor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