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恐龍的化石發掘歷史

[複製連結] 查看: 306|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jason008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2-27 00:44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早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發現恐龍的化石,但當時並不曉得這些石頭的真實面目。古代中國人將恐龍化石認爲是中國神話中的龍骨頭,並在史書中留下相關紀錄。例如在東晉時期成書的《華陽國志》中,作者常璩便記錄到,四川武城曾經發現龍的骨頭。中國本部的居民已挖掘恐龍化石多年,認爲這些骨頭來自於龍,可當作中醫的藥材。在歐洲,恐龍化石則被認爲是神話中的巨人遺骸,或是大洪水時期前的大型動物。居住於古代中亞地區的西徐安人,可能將當地發現的原角龍化石,描述成獅子身體、大型爪、以及鷹頭,且守衛黄金的生物,成爲獅鷲的形象來源。

  在17世紀晚期的英格蘭,一些恐龍化石受到科學家的注意,開始初步的學術研究。在1676年,一個化石出土於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的一處石灰岩采石場。這個骨頭碎片被交給牛津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波爾蒂(Robert Plot),他同時也是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館長,他在1677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一書上叙述了對於這些骨頭的叙述。他正確地鑒定出將這塊骨頭是一隻大型動物的股骨最下端,波爾蒂認爲這些骨頭過大,所以並不屬於任何已知物種。波爾蒂後來認爲這塊骨頭是個巨大人類的股骨,生存於聖經的大洪水事件之前。在1763年,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再度叙述這個骨頭。他將這塊骨頭命名爲Scrotum humanum,因爲它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睾丸。但是這個學名已經超過50年不曾被任何科學期刊使用,已成爲一個無效的遺失名(Nomen oblitum)。這塊骨頭之後就遺失了,但已留下足夠的叙述,使後世科學家得以確認它們屬於斑龍的股骨。在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發現一顆牙齒化石,命名爲Rutellum implicatum。在2002年,科學家發現這顆牙齒屬於蜥腳下目恐龍,成爲比斑龍還早被命名的恐龍。但是,這個學名的建立早於林奈氏分類系統的建立,而且已經超過50年不曾被任何科學期刊使用,而且是個根據牙齒而被建立的學名,因此本身也是個無效的遺失名。

  在1815年到1824年期間,牛津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收集更多的斑龍化石,並在1824年建立斑龍屬(Megalosaurus),成爲第一種被正式命名、叙述的恐龍有效屬。第二種被命名、叙述的恐龍則是禽龍,是由英國動物學家吉迪恩·曼特爾在1822年所發現、研究,曼特爾當時認爲這些化石與鬣蜥有類似處。在1825年,吉迪恩·曼特爾建立禽龍屬(Iguanodon)。

  歐洲與北美洲的科學家開始關注於這些巨大蜥蜴化石。在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認爲斑龍、禽龍、林龍等物種具有許多明顯共同特征,因此建立恐龍(Dinosauria)一詞,以包含這三個屬。在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艾伯特親王的支持下,歐文在倫敦南肯辛頓建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展出英國的恐龍與其他動物的化石。

  在1858年,正式發現第一個北美洲的恐龍化石。早在1838年,新澤西州哈登菲爾德鎮的一個泥灰坑挖出大型的骨頭,直到20年後,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在當地挖出更多的化石,並由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命名爲鴨嘴龍。這副鴨嘴龍標本是首次發現的接近完整恐龍化石,也顯示它們是種二足動物,在此之前,大部分科學家認爲恐龍是群類似蜥蜴的四足動物。佛克發現的鴨嘴龍標本,開啟了美國的恐龍狂潮。

  在19世紀後期的恐龍狂潮中,奧塞内爾·查利斯·馬什與愛德華·德林克·科普間有激烈的競爭,兩人競相發現新的恐龍,這段著名的競爭稱爲化石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馬什公開指出科普的薄板龍重建有嚴重的錯誤,科普將這隻蛇頸龍類的頭部錯置到尾巴末端。兩人的競爭長達30年,直到科普在1897年死亡,科普已將他的所有資產投注於恐龍的挖掘工作中,而馬什則得到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協助,有較好的發現。但許多恐龍標本,因爲兩人的粗略挖掘與處理步驟,而遭到損毁或破壞,例如采用火藥來挖掘化石。盡管馬什與科普的挖掘工作不完善,但他們的貢獻非常巨大,馬什命名了86個恐龍的新種,科普則命名了56個,共計142個新種恐龍。馬什發現的化石現正存放於耶魯大學的皮巴第自然歷史博物館,科普的化石則存放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1897年起,恐龍化石已在各大洲發現,甚至包含南極洲。第一個發現的南極州恐龍是甲龍科的南極甲龍,是在1986年發現於羅斯島;但在1994年,獸腳亞目的冰脊龍首先在科學期刊中被正式命名、叙述,成爲第一個被命名的南極洲恐龍。

  目前的恐龍挖掘熱區有南美洲南部(尤其是阿根廷)與中國。中國發現了許多有羽毛恐龍標本,當時的幹燥氣候有助於保存化石與化石化的過程。

[url=]編輯本段[/url]
四川自貢大山鋪的“恐龍公墓”

  位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大山鋪恐龍化石地點,以其埋藏豐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矚目,因此有些科學家把大山鋪形象地稱爲“恐龍公墓”。那麼,這個“恐龍公墓”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個迷一樣的問題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興趣。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這個問題,得出了一些結論,雖然還不能完全解開這個迷,但是多多少少爲我們最終認識這個問題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
大山鋪化石點


原地埋藏論
  這個理論由成都地質學院岩石學教授夏之傑提出,其根據是岩石學以及恐龍化石的埋藏特征。

  大山鋪恐龍的埋藏地層在地質學上屬於沙溪廟組陸源碎屑沉積,以紫紅色泥岩爲主,夾有多層淺灰綠色中細粒砂岩和粉砂岩,屬河流相與湖泊相交替沉積。也就是說,在1億6千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大山鋪地區河流縱横、湖泊廣布。這樣的自然環境,再加上當時溫和的氣候條件,使得這里完全成爲了一個恐龍生存繁衍的“天堂”,成群結隊的各類恐龍生活在這片植被茂密的濱湖平原上。但是,很可能是由於食用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大批的恐龍中毒而死,並被迅速地埋藏在較爲平靜的砂質淺灘環境里,還沒有來得及被搬運就被原地埋藏起來,因此形成了本地區恐龍化石數量豐富、保存完整的埋藏學特征。

  這個理論因符合埋藏學原理而顯得很獨特,但是它還是使人感到證據不足,因爲當時大山鋪地區的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能夠致使恐龍猝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分析砷含量時的取樣是否有代表性?這些問題依然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大山鋪的翼龍


異地埋藏論
  這個理論認爲大山鋪的恐龍是在異地死亡後被搬運到本地區埋藏下來的。其證據包括:(1)如果是原地埋藏,無疑應該大多數是完整或較完整的個體,而事實恰好相反,本地區恐龍化石雖然已經發掘采集了100多個個體,但其中完整或較完整的僅有30多個個體,大約隻占總數的五分之一。(2)綜觀化石現場,除埋藏豐富、保存完整容易被人發現的特征外,有一種不易被人所注意的普遍現象是,靠近上部或地表的化石較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龍的肢骨,而且很像經搬運後被磨蝕得支離破碎的樣子;同時越是接近上部岩層,小化石越多,如魚鱗、各種牙齒遍及整個化石現場,翼龍、劍龍與蛇頸龍的椎體也十分零星,並具有從南到北依次從多到少的分布規律。下部岩層則幾乎都是體軀龐大的蜥腳類恐龍,保存都不完整,很明顯是經過搬運後的結果。(3)礫石層的發現是研究沉積環境的重要根據。大山鋪發現的礫石均位於化石層的底部,從其特征判斷是經過搬運的產物,可能與恐龍化石群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綜合論
 
大山鋪的劍龍

 多數的科學家認爲,大山鋪恐龍公墓中大部分化石是搬運後被埋藏下來的,也有少部分爲原地埋藏,因此這是一個綜合兩種成因而形成的恐龍墓地。本區恐龍與其它脊椎動物爲何如此豐富?如果隻有恐龍一個家族在此埋藏,兩種理論可能都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除恐龍外,這里還有能飛行的翼龍以及水中生活的蛇頸龍、迷齒兩棲類等等,它們的生活環境看各不相同。地質研究證明,侏羅紀中期的大山鋪是一個洪泛平原,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也可能和現生動物一樣,對生活環境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恐龍中性情溫和的蜥腳類恐龍常常成群結隊生活於地形較低的湖濱平原上;劍龍喜居於距湖濱稍高而常年蕨類叢生的山林中;鳥腳類恐龍以其形態結構輕巧靈活又善於奔跑的特點,活躍於較高的台地上。其它脊椎動物,如翼龍,僅能在湖岸林間作低空飛行。恐龍與這些脊椎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習性有着極大的區别,但它們爲何會集中埋藏到一起呢?大概隻能是經搬運從不同地點轉移過來的;但是爲什麼又有許多完整的化石骨架呢?這顯然又是原地埋藏的產物。最後,這種種現象看來隻能有一種解釋,即大山鋪“恐龍公墓”的成因是原地埋藏和異地埋藏兩種方式綜合而成。




資訊來源: 中文百科在線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2幫助 +2 收起 理由
ggyy77880 + 1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