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恐龍的生理特癥

[複製連結] 查看: 286|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jason008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2-27 00:43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自從60年代以來,恐龍的體溫調節成爲科學家們爭論的主題之一。最初,科學家們對於恐龍的體溫調節能力的看法相當不一致。近年來,恐龍恒溫動物說逐漸成主流理論,它們被視爲活躍的動物,至少具有相當穩定的體溫。目前的爭論多在於它們的體溫調節機制,以及它們與鳥類、哺乳類的代謝率相近程度。

  在恐龍研究的早期,古生物學家認爲恐龍是類似蜥蜴的冷血動物。他們認爲恐龍是群相當緩慢、慵懶的動物,需要外部熱量以調節它們的體溫,接近現代爬行動物。恐龍冷血動物說成爲主流看法,直到1968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公布了一份革命性的研究,提出恐龍溫血動物說。

  目前的證據多指出恐龍可生存在較寒冷的氣候環境,且至少有某些恐龍借由内部身體機制來調節體溫,例如巨大體型造成的巨溫性。恐龍恒溫動物說的證據包含:在南極洲與澳大利亞發現恐龍化石,兩地區在當時位於極區内,有長達六個月的永夜、某些恐龍具有隔絕熱量用的羽毛、以及骨頭内具有恒溫動物特有的心血管結構。從骨骼結構顯示,獸腳類與其他恐龍是活躍的動物,若它們具有恒溫動物的心血管系統,將符合這樣的生活方式;而蜥腳類恐龍則擁有較少的恒溫動物體征。最有可能的狀況是,某些恐龍是恒溫動物,而其他則不是。恐龍恒溫/變溫動物說的爭論與新證據仍在持續進行中。

  因爲有許多特征可用來判斷是否爲恒血動物,使得恐龍恒溫/變溫動物說的爭論難以定論。大部分的研究人員將它們與鳥類、哺乳類相比。小型的鳥類、哺乳類的身體覆蓋者隔絕物,例如:脂肪、皮毛、羽毛,可減緩身體熱量的流失。大型鳥類、哺乳類的身體表面積/體積比例較低。根據霍爾丹法則(Haldane"s principle),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面積,它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在某種程度體型以上,身體所散發的熱量,低於身體所制造的熱量,這將使得動物采用其他方式來散發熱量。以大象爲例,它們皮膚缺乏毛發,但有大型耳朵,可增加身體表面積,或者將身體浸泡在水或泥濘中來降低體溫。

  大型恐龍被認爲具有相同的狀況,它們的巨大體型使熱量散失較慢,體溫高於所處環境,造成巨溫性。但這仍無法解釋眾多的小型恐龍、或幼年個體的體溫調節機能。

  在2000年,一個對於奇異龍標本的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了可能是四腔室心髒的結構,類似現代鳥類與哺乳類。這個研究在科學界中引起爭議,有其他生理結構、或其他物體等反對意見。恐龍的近親,現代鱷魚與鳥類都擁有四腔室心髒(鱷魚的心髒較不一樣),所以恐龍可能也有類似的心髒結構;但心髒結構與代謝率沒有必然的關係。

軟組織與DNA

  在1998年,意大利的一處石灰岩地層出土了一個虛骨龍類恐龍化石,名爲棒爪龍,這個幼年體化石保存了極爲良好的軟組織痕蹟,包含部份氣管、小腸、結腸、肝髒及肌肉。

  在2005年五月份的《自然》雜志中,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瑪莉·海格比·史威茲(Mary Higby Schweitzer)與其同事,宣布在一個暴龍腿部骨頭的骨髓中發現了軟組織。這個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海爾河組,年代爲6,800萬年前。

  經過數周的去礦化處理後,史威茲與其團隊等人鑒定出分叉的血管,以及纖維狀的骨頭組織。此外,骨頭組織中還具有類似血球細胞的微小組織。這個骨頭的結構類似鴕鳥的血球細胞與血管。關於這些組織的真實身分,研究人員目前還沒有確定地做出定論。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在2008年7月份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中,華盛頓大學的凱伊·托馬斯(Thomas Kaye)等人對上述的暴龍軟組織提出質疑。他們認爲這些骨頭中的軟組織僅是細菌形成的生物薄膜,這些細菌生存在原本血管與細胞的空間。托馬斯等人認爲這些結構被誤認爲是血球細胞,是因爲帶有鐵的微球粒存在。他們在許多不同時期的其他化石,發現類似的微球粒,例如菊石。在菊石的案例中,他們發現含有鐵的空間,與血液沒有直接的關連。

  目前已有兩個團隊,宣稱已在恐龍化石中成功擷取出DNA,但根據更進一步的檢驗與同行評審,兩者的發現都無法受到肯定。根據一份2002年的研究,借由比較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的視色素中的胺,可用來推算、重建出原始主龍類與恐龍的氨基酸序列,甚至是基因序列。此外,已在恐龍化石中發現數種可能是蛋白質的物質,包含血紅素。

  即使恐龍的DNA可以重建,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想要重建出一隻恐龍並培養長大,是極度困難的。原因是目前沒有與恐龍極相近的物種可供受精,也沒有適合的環境可使胚胎發育。

劍龍的劍板

  動物身體的形態結構總是和功能分不開的,是適應環境的進化產物。可對劍龍背部的兩排劍板的功能,科學家卻大惑不解。以前有人認爲,劍板可能是一種保護性的防禦裝置,既可以保護自己的背部,又可以嚇唬敵人。可後來發現,劍板内部多孔,一點不結實,其防身作用就很難實現了。又有人說,是這類動物的擬態或什麼特征性的顯示構造,但這種說法無法驗證,現生動物也沒見如此古怪的。
  比較能讓人讚同的一種說法是,劍板是劍龍調節體溫的裝置。劍板内的很多細小孔道,可能是生前血管通過的地方。劍龍通過控制流經劍板的血液量來達到散熱或吸熱的目的。據此人們戲稱劍龍爲身背空調器的恐龍。

恐龍的心髒結構

  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發現的恐龍心髒化石表明,恐龍的心髒與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心髒相似,即心髒分爲四個心腔,並與一根主動脈血管相連。這樣的心髒與爬行動物結構比較簡單的心髒大不相同,顯示出恐龍生前具有獨立的體循環和肺循環,其血液循環的效率是比較高的。

恐龍的視力

  判斷動物的視力好不好,大體有兩個標准,一個是眼睛大小,眼睛大視力好,眼睛小視力差;二個是兩眼的位置,植食性動物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雙眼距離很大,這類動物的視野很廣闊,能水平環視可及時發現前面、側面甚至身後面的敵人;肉食性動物的雙眼距離較近,且長在頭部的前面,視野有一部分重叠,看物體立體感強,判斷目標的距離准確迅速,利於捕食獵物。根據此原理,認爲:鴨嘴龍有一雙很大的眼睛,眼睛周圍有一圈能活動的骨質的鞏膜板,其作用如同照相機的光圈,眼的位置又很靠後,所以鴨嘴龍的視力相當好,以便及時發現和躲避霸王龍。蜥腳類恐龍的視力比鴨嘴龍要差一些。劍龍和甲龍的視力更差,可能是恐龍家族的“近視眼”。而肉食性恐龍,如永川龍,霸王龍則具有敏銳的視力。

恐龍的牙齒

  恐龍的牙齒有勺狀齒、棒狀齒、葉片狀齒和匕首狀齒等幾大類。鴨嘴龍的爲無數小牙齒組成的齒板,後期的恐龍中也有沒有牙齒的。這里要注意的是,一條恐龍的嘴巴里隻有一種形狀的牙齒,稱爲同型齒。也就是說恐龍的牙齒是沒有分化的,功能是單一的,大都隻適於撕咬。原來的牙齒磨損了,又會長出新的牙齒替換上去。

恐龍的尾巴

  恐龍的尾巴同其他陸生四足動物一樣,其基本功能是在陸地上行走和奔跑時起平衡身體的作用。有的植食性恐龍的尾巴呈鞭狀,或者在尾巴上着生有尾刺、尾鎚等結構,則這類尾巴還具有防禦敵害的作用。

資訊來源: 中文百科在線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2幫助 +2 收起 理由
ggyy77880 + 1
lcctno + 1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