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諸子百家(二)

[複製連結] 查看: 225|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jason008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2-26 00:11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封建制度解體,封建貴族獨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爲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出現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爲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爲“諸子百家”或者“百家爭鳴”時期。

流派簡介
  •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四書》、《五經》、《十三經》 
《禮記》、《孝經》、《說苑》、《春秋繁露》、《韓詩外傳》、《大戴禮記》、《白虎通德論》、《新書》、《新序》、《颺子法言》、《中論》、《孔子家語》、《潛夫論》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爲師,以六藝爲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别。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爲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爲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複“周禮”,並認爲“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爲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鶡冠子》、《文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爲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爲天道無爲,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爲,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爲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内部分化爲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黄老學派。  
 
  •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魯勝墨辯注叙》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爲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爲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钜)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爲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爲秦漢社會的游俠。  
 
  • 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商君書》、《申不害》、《慎子》、《管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爲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爲教,以吏爲師。其學說爲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 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爲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爲名家。當時人則稱爲“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爲惠施和公孫龍。  

  • 兵家

       代表人物:孫子

  作品:《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尉繚子》、《三略》

  兵家主張運用武力通過戰爭來達到統一國家的目的.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爲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着作有《黄帝陰符經》、《六(陸)(陸)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爲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爲博士。”

  • 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爲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爲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爲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爲“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爲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爲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 縱横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横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横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爲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爲縱,西與東連爲横,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横六國分别事秦,縱横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 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爲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爲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爲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 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 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 方技家

  代表人物:岐伯、俞拊、扁鵲、倉公

  著作:扁鵲本來着有《扁鵲内經》九卷、《外經》十二卷,今全佚。今日流傳下來扁鵲所作《難經》一書,應該是後人的偽作。而《漢書·藝文志》則錄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佚,隻有《黄帝内經》流傳下來,現在分爲《素問》、《靈樞》二書。

  方技家,學術派别,於先秦至漢初成形,主要研究養生和醫藥。《漢書·藝文志》記載:“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方技家以醫學爲理論基礎,但研究範圍寬於醫學,包括後世的醫家與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後世多歸入道家。

  方技家甚至還由治身論及治國,《漢書·藝文志》指出方技家特點爲“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


資訊來源: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84905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3碎鑽 +2 經驗 +1 幫助 +3 收起 理由
ggyy77880 + 1
xorry + 1 + 1 + 1 很給力!
lcctno + 1 + 1 非常讚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