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交流] 何謂板塊運動?

[複製連結] 查看: 189|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amjason008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2-22 01:30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

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Lithosphere),其厚度平均約100公里,岩石圈之下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為黏度高的液體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數個較小之板塊(見附圖),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板塊交界處主要有三種型態:

(1) 分離板塊交界處(Divergent boundaries):代表地殼引伸拉裂的現象,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處相鄰的兩板塊互相分離,而產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來自地函的上部,係經熔融作用而產生。地殼在這裡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沿著發散交界處常有地震發生,其震源深度多在100公里以內。

(2) 聚合板塊交界處(Convergent boundaries):在這交界處兩板塊相互碰撞,較重者插入較輕者之下方(約以30°~45°之傾角),使老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這插入的部分叫隱沒帶(Subduction zone)。由於兩板塊間的相互磨擦,所以沿著隱沒帶可以不斷地發生地震而造成一地震帶,其震源深度可從很淺到大約700公里左右。臺灣花蓮附近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聚合板塊交界處,所以地震非常頻繁。

(3) 守恆板塊交界處(Conservative boundaries):不產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鄰兩板塊彼此橫向移動磨擦,而產生震源深度較淺之地震。臺東縱谷斷層即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守恆板塊交界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資訊來源: 中央氣象局/常識/氣象百科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評分

參與人數 1碎鑽 +1 幫助 +1 收起 理由
lcctno + 1 + 1 非常讚

查看全部評分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