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王丹:重新認識鄧小平

[複製連結] 查看: 450|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cctno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4-1-13 09:18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王丹:重新認識鄧小平
2014年01月13日00:02   
提到鄧小平,一般都會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推動中共從毛澤東式的階級鬥爭,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治國理念的決策人。按照鄧小平傳記的作者,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的說法,是鄧小平,帶領中國向前走,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事實真的如此嗎?這需要一些歷史的釐清。

關於鄧小平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這個比喻被認為是八十年代打開改革局面的主要策略,至今,仍然是中共官方論述中經常引用的所謂“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摸著石頭過河”,成了八十年代至今,鄧小平式改革的招牌。但是,這句話並不是鄧小平說的。這句話被提出,也不是改革開放時期。

提出這個理論的,是有“經濟沙皇”之稱,在八十年代的改革中被認為是堅持計畫經濟的保守派領袖的陳雲,提出的時間,是五十年代。1950年4月7日,陳雲出席政務院第二十七次政務會議,在談到物價上漲的問題時說:“物價漲不好,跌也對生產不好。上月物價跌了5%,對此要先收後放,先少後多,使物價先跌後漲。要摸著石頭過河,穩當點好。”1951年7月20日,陳雲在中共中央統戰部討論如何做好工商聯工作的時候,再次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從此,這句話在中共黨內成為名言。元帥劉伯承就曾經對奉命組建軍事院校的張愛萍將軍說:“我給你六個字,你可要牢牢記住,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此後陳雲逐漸離開主持經濟發展政策的位置,長期被毛澤東閒置,一直到鄧小平上台才重新出山,在中國經濟政策的制定上具有與鄧小平並駕齊驅的影響力。將近三十年過去了,陳雲的重要政策主張,還是“摸著石頭過河”。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開幕式上講話,再次提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回顧這個歷史事實,不僅僅是要考據一個說法的提出,而是因為這個考據結果,在今天看來,其實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鄧小平,和鄧小平開啓的中國的改革開放。

第一,“摸著石頭過河”並不是鄧小平的發明,他只是引述陳雲的觀點。這個引領八十年代改革的重要戰略的制定,不是鄧小平的功勞。而戰略的具體落實,則是前後兩任總書記胡耀邦和趙紫陽的成績。因此,對於整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鄧小平起的推動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實是需要重新認識的。

更重要的是第二點: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的提法,是五十年代的經濟主張。鄧小平式的改革,其實是延續中共剛剛建國時期的政策,這就是所謂“新民主主義”:適度保護和發展資本主義,不急於向社會主義過渡。對鄧小平及其領導的改革開放的評價,什麼“開啓新時代”,“進入新時期”,都是不符合事實的溢美之詞,鄧小平式的改革,其實不是向前走,而是向後走,回到五十年代。

而五十年代初期的發展思路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中共幾代領導集體的心中,歷久不衰,從鄧小平一直傳承到今天的習近平。某種程度上,習近平也是在向後走,試圖回到五十年代去尋找維護統治的經驗。這就是重新認識鄧小平,認識到鄧小平式的改革的五十年代印記的現實意義。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