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羅文嘉:回家吃飯
2013年12月07日10:50
羅文嘉
16歲離開家,每次要回家前,媽媽在電話中總會問:「要回家吃飯嗎?」
「會啊!」。
假期結束,離開家前,媽媽會用便當盒,裝梅干控肉、瓜仔肉,或其他煮好的菜,讓我帶回台北。
成家後,回鄉下前,媽媽依舊在電話中問:「要回家吃飯嗎?」
「會啊!」。幾十年來,不變的對話。只是以往離開前是帶便當盒,現在則是帶大箱小箱的各種青菜;媽媽自己在菜園種的菜。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菜,每一棵都是她老人家,彎著腰,細心照料長大的菜。
帶著大小箱青菜回台北,常常自己也吃不完,於是這個朋友送一點,那個朋友分一點,媽媽可能不知道,她種的菜,早已是許多家庭桌上的美味。
有時候,我忍不住跟她說:「市場上買菜很方便,不要那麼辛苦自己種。」其實,我也知道媽媽種的菜不僅安全好吃,同時也是她傳達感情的重要方式;只是我心疼她,腰骨不好還要挖土、提水、照顧菜圃。
「我可以啦!閒著沒事做,反而難受。」
鄉下的婆婆媽媽,幾乎每個人都會一塊自己的菜圃,那是鄉下婦女或老人家的生活重心。有時候,左右鄰居還會交換不同菜種。分享自己種的菜,仿佛是一種榮耀。於是,我們的飯桌上,除了媽媽種的芥藍菜外,會有張阿嬸種的菜頭,徐表舅種的大頭菜,一種奇妙的組合。
我一直以為,這種奇妙的組合,只會發生在我們鄉下或是自己家的飯桌。
台北水牛書店剛要試營運時,阿德問:「阿權這次種了三分地的地瓜,我們要不要幫他賣一些?」阿權是一位認真的年輕農夫,今年稻米比賽得到我們鄉第三名。
好吧!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載了150斤地瓜,放在台北書店門口,結果不到三天,一掃而空。社區的媽媽問:「還會有地瓜嗎?」。於是,阿德又載了150斤來。還是,賣光了。
「除了地瓜,你們還有其他的蔬菜嗎?」吃過地瓜的一位媽媽問。
「我來問問看。」
於是,週末我們的小貨車,載着地瓜、高麗菜、芥藍菜、芹菜、菜頭,反正婆婆媽媽有什麼,就載來什麼。
在鄉下的水牛書店門口,一位伯母拿著兩棵高麗菜問:「這麼醜的菜,蟲吃得亂七八糟,真的可以賣?」
在台北的水牛書店門口,一位媽媽問:「上次那個高麗菜好好吃,還有沒有?」
這種奇妙的場景和對話,也算是另一種城鄉差距。
現在,每個週五傍晚,鄉下的婆婆媽媽,把她們自己種,吃不完的青菜,送到鄉下書店集合。第二天一早,小貨車把這些菜,載到都市書店賣。一天結束,小貨車再載着都市捐贈的二手書,送回鄉下。一臺貨車,兩個書店,就這樣搭起一座橋。有點超出我的原先想像。
一對年輕夫妻,從永和自己帶著購物袋,來到書店。買了菜,點了咖啡,坐在窗前座位看書、聊天,中途先生做了一個按摩;臨走前,聽說我們可以現場碾米,又買了5斤穀子,帶了一半糙米、一半白米回去。
夜晚,我坐在書桌前,看到他們在網頁上留言:「今天買的白蘿蔔和黃花芥蘭,晚上煮了都很好吃..」
我想像着這對家人吃晚飯的畫面,提醒自己,一定要告訴鄉下的婆婆媽媽:你們種的菜,帶給人們的幸福,遠超過你們的想像。下次,我想邀她們親自上來看看。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馮光遠、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