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導語:1月1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文稱,雖然殺毒軟件在消費和企業市場得到了廣泛普及,但在病毒種類不斷激增的當下,這種被動機制已經過時,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為此,各大創業公司和老牌企業都在探索新的模式,主動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
以下為文章全文:
殺毒行業的秘密
殺毒行業有一個骯髒的小秘密:他們的產品通常都不足以阻止病毒。
消費者和企業用戶每年花在殺毒軟件上的錢多達數十億美元,但專家認為,這些軟件很少能殺死剛剛誕生的病毒,原因是病毒製造者的速度太快了。這也促使一批創業公司和其他企業紛紛探索新措施,提升電腦的安全性。
“這幫壞傢伙總是領先一步。而且,要領先一步並不困難。”風險投資公司Norwest Veture Partners合夥人馬修‧霍華德(Matthew Howard)說,他曾經在思科負責安全戰略。
電腦病毒原本主要用於惡作劇,但到2000年代中期,犯罪分子發現惡意軟件還能謀利,於是新型病毒便呈現出指數增長。
根據德國殺毒產品測試機構AV-Test的數據,2000年新誕生的病毒不足100萬種,多數都是由業餘人士開發的。但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卻飆升到4900萬種。
殺毒軟件行業增速同樣很快,但專家認為,與病毒本身的發展相比仍然大幅落後。等到能夠殺死新病毒的產品面市,通常為時已晚。犯罪分子已經得逞,竊取了企業的商業機密、刪除了數據、掏空了用戶的銀行賬號。
加州數據安全公司Imperva與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共同展開的一項最新研究也佐証了這一點。Imperva CTO阿米才‧舒爾曼(Amichai Shulman)和一組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82種新電腦病毒,並在40種殺毒軟件產品中進行了測試。儘管這些產品多數都來自微軟、賽門鐵克、McAfee和卡巴斯基,但其初始探測率卻不足5%。
平均來看,殺毒產品差不多要用一個月才能升級一次探測機制,並識別新病毒。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探測率最高的兩款產品──Avast和Emsisoft──反而是免費產品,他們會鼓勵用戶花錢購買額外的功能。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測算,全球消費者和企業用戶去年在殺毒軟件上的花費高達74億美元──約占去年安全軟件177億美元總花費的一半。
“現有的自我保護方式已經不起作用。這項研究只是再次証明了這一點而已。但殺毒行業的整個理念已經失效。”專門關注安全領域的風險投資公司KPCB合夥人泰德‧施萊恩(Ted Schlein)說。
與生俱來的缺陷
問題部分源於殺毒產品與生俱來的被動性。正如醫療研究人員在開發疫苗前必須首先研究病毒一樣,殺毒軟件製造商同樣要首先俘獲送電腦病毒,對其進行分析,並探測它的特徵,然後才能編寫殺毒程式。
這一流程最少需要幾小時,最長甚至可以達到數年。例如,卡巴斯基今年5月發現了Flame,這是一種複雜的病毒,大約5年前就開始竊取電腦數據。
安全服務提供商F-Secure首席研究員米克‧海珀尼(Mikko Hypponen)將Flame稱作是殺毒軟件行業的“一次慘痛失敗”。在Flame被發現後,他在《連線》雜誌網絡版上撰文稱:“我們應該做得更好,但我們卻沒有。我們沒有完成自己的遊戲目標。”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
歡迎大家踴躍加入 群組 內的 "韓流瘋",
韓流瘋不定期會有些小活動...歡迎踴躍參與...
*****其他-福利
2013.01.01 (第40波) : 人人回帖送鑽,送完為止
2013.01.01~2013.01.22 : ""萬鑽""獎勵活動..
2012.12.28 (第39波) : 人人回帖送鑽,送完為止
2012.12.27 (第38波) : 人人回帖送鑽,送完為止
2012.12.25 (第37波) : 人人回帖送鑽,送完為止
<如須查詢更多相關內容,請自行爬文>
**以上報告完畢**
如果可以的話,幫我評個分數或是送一多花給我^^
您的評分與鮮花,是我下次再發帖的原動力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