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 ​張鐵志:香港沒有文化?

[複製連結] 查看: 162|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cctno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3-12-17 10:24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張鐵志:香港沒有文化?
2013年12月17日00:03   
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在香港西九龍海濱長廊有一個大型文化藝術節「自由野」,這裡是維多利亞港的海濱,有著香港稀有的草地,而對岸就是中環的華麗燦爛。而這裡,也是香港正在進行的大型文化開發計畫「西九龍文化區」的預定地。

在這個免費的自由野活動中,有大型音樂舞台、有木板上的詩歌朗讀、草地上的創意市集和其他各種媒體和表演藝術。去年第一屆,在溫煦的陽光下,香港人難得在如此大的空間上逛市集、草地野餐,聽音樂節,今年卻不幸下了大雨,毀壞了許多表演者的預定演出和觀眾的準備好的美好心情。(揭露:我是音樂舞台的策劃人之一。)

週日晚上,我在聽完台灣來的獨立樂隊929後,趕赴九龍另一個地方的一個live house叫Hidden Agenda,聽來自中國的樂隊「唐朝」──這是二十年前我的青春回憶。

從自由野到Hidden Agenda,正說明了香港現在的文化政治。

以音樂來說,過去十幾年前隨著全球音樂產業衰落,台灣和香港的主流音樂也嚴重衰落;經濟利益的衰退,更讓主流公司的膽識和想像力都得了貧血症。

但在台灣,除了網路和科技變革等因素,live house和戶外大型音樂節的出現,都成為獨立音樂崛起的重要土壤,進而改變台灣行音樂的面貌,成為青年文化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香港,當主流音樂衰落的同時,獨立音樂卻不像台灣(及中國)成為音樂文化中的新銳力量。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香港的「地產霸權」,這一來擠壓了各種草根的、獨立的空間存在的可能,二來也更少大型的公共戶外場地可以產生音樂節文化。這幾年,在這個西九龍文化區預定地開始出現幾場戶外音樂節,而另方面關於文化與空間的爭奪戰越演越熾烈。

自由野的策劃者與部分受邀策展人都希望透過這活動去思考空間的公共性並打開未來西九龍公園的可能性,但這次活動仍有受邀演出者因不願意為官方計畫背書而退出。此外就在上週,在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開幕典禮上,幾位藝術家因為抗議特首梁陣英而被趕出現場,而開幕的所在地九龍東就是官方正要進行新發展計畫的新基地。

這些異議者擔心這些官方的開發計畫會成為「文創推土機」,政府會一隻手啟動推土機,另一隻手不斷拔除草根的文化空間。

的確。曾在1970年代的紐約掀起音樂革命的樂隊Talking Heads的主唱David Byrne最近在英國衛報上說:「紐約已經沒有空間給創意工作者。連中產階級都很難在這生活,更何況年輕藝術家、音樂人、演員、舞者、作家、記者和小商店。一點一點地,這個城市曾經擁有的資源將逐漸消失。」而他在最後,更把香港當做最糟糕的境界,希望紐約不要變成香港:「紐約的地產狀況不能幫助這個城市的未來。如果各種年輕有才華的人都不能在這個城市立足,那麼這裡就會變成杜拜或者香港,而不是在歷史上那個曾經有過豐饒土壤的紐約。那些城市或許有博物館,但是他們沒有文化。」

這個結論當然不正確,因為香港絕非沒有文化之處。相反的,我來到香港這一年充分感受到香港民間豐沛的文化能量。但是社會經濟資源的分配,空間的爭奪政治,確實將決定香港文化的前景。

香港的文化界對西九龍文化區有複雜的情結,因為這裡就是香港的文化巨人,聚集了龐大的資源,因此確實反映了香港文化資源的貧富不均。但或許,人們該反對的不是西九龍計畫,不是自由野,而是如果香港「只有」西九龍和自由野,而扼殺了其他地方的生存。否則,一旦這裡又下起大雨該怎麼辦?


資訊來源: 蘋果日報


感謝收看! 這帖不代表我的想法 這只是轉貼帖 希望這些訊息能幫的到您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